智库
时志弹/span>教授
天津工业大学
时志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天津市?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天津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1) 微米/纳米球形与纤维炭材料?2) 超级电容器材料与器件基础技术研究;(3) ?钠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基础技术研究;(4) 锂硫电池电极材料与器件基础技术研究;(5) 石墨烯及其储能电极材料;(6) 超级电容器器件的产业化技术开发、/div>
金钟 教授
南京大学
金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研方向:?)先进能源转换与存储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新型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超级电容器、人工光合作用、光电催化系统、柔性纳米能源器件等;(2)低维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型二维材料及三维有序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性质调控与光电功能器件。研究成果:2016?1月,金钟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OI:10.1021/jacs.6b10227)上;研究人员首次制作完全由无机材料构成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整个制作过程都可以在空气中完成,无需任何密封环境或气氛保护,在未封装的情况下,直接暴露在相对湿度?0-95%的环境中工作3个多月而性能没有任何衰减;高湿度环境中在高温或者低温下,同样显示不封装也可以长时间正常工作而没有出现效率衰减;该电池用廉价易得的碳电极取代了昂贵的有机空穴传输层和贵金属对电极,使其制备成本大大降低,为发展下一代能够在严苛环境下工作的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思路、/div>
项荣 教授
东京大学
项荣 中山大学教授;“百人计划”人才引进(中山大学);研究科长奖(东京大学);年轻科学家奖(日本富勒烯-纳米管协会)研究领域?. 纳米碳材料的制备、组装与应用2.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在研课题:1. 新型ZnO合金生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2. ZnO基日盲区紫外光电探测技?. 大规模ZnO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技?. 单壁碳纳米管结构的精确控制(与东京大学合作)5. 垂直定向碳纳米管导热性能研究(与斯坦福大学合作)
夏晖 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
夏晖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纳米能源材料研究组组长;国家大功率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 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和柔性储能器件的研究* 二次锂离?钠离子电池新型正、负极材料及全电池的研究;新型二次电池体系和电极材料的研? 对称及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材料的研究;电池电容混合储能系统的研?nbsp;* 纳米非晶材料(Nanoglass)的制备和储能性能研究
张强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
张强,清华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研究方向:能源化工:基于碳纳米管的层次材料;高性能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研究;能源颗粒过程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技术、/div>
李先锊/span>研究呗/span>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李先 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研究领域: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智能电网建设对大规模储能技术及电动车发展对高比能量动力电池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储能电池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及电池系统设计、优化、集成技术,开展应用示范,研究方向包括液流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模拟及系统结构设计与模拟仿真、检测与评价、创新型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等、/div>
涂江干/span>教授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涂江平,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复合材料和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摩擦磨损、电极材料和新型储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000年来先后承担?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纳米专项和国防先进材料专项课题?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参加了1项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和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73)项目。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磨损、润滑材料与技术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并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4年入选第一层次。已在纳米复合材料与复合涂层、电极材料的制备、材料的摩擦磨损和材料性能分析诸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专?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80多篇,其中分别被SCI收录143?,EI收录150多篇,申报国家发明专?8项,其中28项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nbsp;
周豪慍/span>教授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千人计划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985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研究生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员,主任研究员,教授级主任研究员、研究组组长,首席研究员。日本国立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兼)。研究成果:周豪慎教授是能源材料、能源科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长期从事能源材料,气体传感器,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下一代储能器件等的研究和开发。首次提出组合电解液(又 双电解液)的概念,利用其解液锂空气电首次开发锂-铜二次电池,?镍二次电池,组合电池和锂-液流电池、/div>
曹文斋/span>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
曹文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背景:1988.9~1992.7 东北工学院,学士学位1992.9~1995.3 东北大学,硕士学?995.4~1998.3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材料的产业化应用研究;(3)自清洁/抗菌功能薄膜材料;(4)电磁波吸波材料;(5)特种热致相变材料。主要科研项目:1.国家?63”计划重大课题,高可见光活性氮掺杂纳米TiO2粉体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及应用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对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企业横向课题,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室内墙用空气净化喷剂中试开?.企业横向课题,氮掺杂纳米二氧化钛空气净化产品的产业化研究荣誉与社会兼职?)北京市科技新星?003)(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007)(3)北京市优秀人才?011)(4)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8)(5)中国建筑材料科技进步奖二等奖?011)(6)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7)《材料工程》杂志编委(8)美国陶瓷学会会呗/div>
李江涚/span>研究呗/span>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李江涛,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功能陶瓷材料研究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无机非金属学科?3?4届会评专家;兼任中科院唐山研究转化中心理化事业部部长、中钢集团“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nbsp;  1995年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002?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功能陶瓷材料研究组。主要从事先进陶瓷材料的燃烧合成制备技术研究、红外陶瓷材料的辐射节能与工业应用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科技部ITER专项ITPA人才课题?63重点课题、以及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等多项课题?nbsp;  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方面发表文?60余篇,专?0余件,英文专著一部。曾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八届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nbsp;研究领域:  1. 超重力燃烧合成极端制造新技术: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具有极高功能的材料、器件或系统。当代的极端制造技术集中体现在三大类,分别是:微制造、巨系统制造、强场制造。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首创了一种典型的强场极端制造技?---超重力燃烧合成技术: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强放热的燃烧合成反应所产生的超高温,同时利用高速离心旋转产生的超重力场实现过程强化,从而通过“超重力场与超高温场的耦合”实现以一系列特种结构及功能材料的快速制造。经过近10年的研究积累,该技术已经在相关领域起着国际引领作用。立足于已有的良好基础、进一步深入开展针对此类材料的极端制造技术研发,对于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特种材料极端制造新技术,在引领自主创新、抢占制造业价值链核心、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等方面意义重大?nbsp;  2. 红外辐射陶瓷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节能评价研究:重点是研发具有高发射率的红外氧化物陶瓷材料,目标是实现一系列高温热工装备的辐射节能。其原理是利用特种陶瓷材料在近红外波段的强吸收和强辐射特征,强化热工炉窑在高温服役过程中的辐射传热,实现热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热工节能?nbsp; 3. 先进陶瓷材料的燃烧合成新工艺研究:主要开展先进陶瓷粉体材?SiC、Si3N4、AlN)的燃烧合成工艺和中试,旨在发展先进陶瓷材料的低成本制造新工艺,提高陶瓷粉体材料的性价比、/div>
郭露材/span>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
郭露村,南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工作经历?978.2~1982.1 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2.2~1993.8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PTC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1993.9~1998.3 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3至今 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及科研情况简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纳米陶瓷材料、纳微米粉体分散控制、新能源材料,以及高温工程节能材料和技术等。发表SCI、EI论文80余篇,申?获得国家专利20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三等奖?项(均排名第一)?nbsp;学术兼职: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重要基础项目、产学研项目)(1)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招标项目“纳米复合体材料的制备与成型研究”,2003~2005?)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硅晶片线切割用6HSiC微粉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技术负责人,本单位第一),2006~2009?)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温特种陶瓷弹簧的研究”,2009~2011?)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SHS纳米增韧陶瓷复合钢管”(技术负责人,本单位第一),2009~2012 授权发明专利:(1)纳米陶瓷弹簧生产方法(ZL 03132051.1)(2)一种α?Sialon晶种无压制备的方法(ZL 200910032510.6)(3)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复相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1210050561.3)(4)一种轻质高强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1210287828.0)(5)高含量PANH4水基氧化铝陶瓷基片及其制备方法(ZL 201210287827.6(/div>
肖汉?/span>教授
湖南大学
报告题目?nbsp;碳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个人简历:肖汉宁,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陶瓷研究所所长。教育及工作经历?978?月~1981?2 湖南大学化工系陶瓷材料专 本科1984?月~1987?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硕士1987?月~1991?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博士1994?月~1995? 日本船舶技术研究所 博士?998?月~1998?1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高级访问学?982?月~1984? 湖南省建湘瓷 助理工程?98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历任助教(1987年)、讲师(1991年)、副教授?993年)、教授(1995年)、博士生导师?995年)至今社会兼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无机材料学报》、《硅酸盐学报》、《功能材料》、《机械工程材料》、《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工业》、《电瓷避雷器》等杂志编委;《陶瓷科学与艺术》编委会副主任、/div>
蒋丹宆/span>研究呗/span>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蒋丹宇,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无机材料力学行为与表?nbsp;  教育经历?nbsp;  1988-1994,西北工业大?材料专业,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1994-1997,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博士学?nbsp;  工作经历:  1997-1999,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结构陶瓷工程中心,助研   1998-1999 London University Queen Mary & Westfield College, Materials Department, Research Fellow   1999-2004,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测试中心,副研究员   2004-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曾获得奖励、荣誉称号: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2008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2009年)   全国建材行业标准化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   中国硅酸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010年)   中国标准化创新贡献三等奖(排名第二,2010年)   科研工作简介:   研究方向包括氧化物精细陶瓷的粉体制备、成型和烧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领域为气体传感器、齿科修复材料、陶瓷微晶磨料和核工业用特种耐火材料;精细陶瓷性能表征以及相关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63、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上海市技术标准重点专项等项目。近几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4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已授?,主持制定国家标?,行业标?0项。参与编写专?本、/div>
伞/span>教授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双碳”战略对陶瓷材料产业的挑战与机遇个人简历:潘伟,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1982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高温结构陶瓷材料,高温热障涂层材料、纳发表论文3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项,著作6本。在相关国际学术大会上做特邀报告三十余次、/div>
毛鸥 博士
天奈科技
毛鸥,博士,美国国籍。北京天奈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浙江大学物理专业学士、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物理专业硕士、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物理专业博士。毛鸥博士在材料、工艺、原型设计、产品、系统技术推进和业务发展等高科技领域有着20多年的工作经验。在博士后研究期间,与美?M公司合作开发充电锂电池负极材料?998年以来,先后在世界最大消费电池公司美国金霸王、世界最大的消费产品公司美国宝洁任职,负责研发与项目管理?006年至2009年在美国,分别在加州硅谷的创业公司和Lion Cells/Imara公司,任材料开发和产品工程经理、首席科学家及电池工程师;为领先的电池制造开发起了关键的作用?010?月至2012?月,在美国江森自控公司(全球最大楼宇控制,汽车装潢电源厂商)任加速商务先擎产品开发高管主任和全球技术创新高级首席科学家。成为数百万美元的新研究实验室的项目经理、储能动力战略“智囊团”主要成员,以及6亿美元的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的战略规划和咨询一体的综合高管团队的关键成员,领导及协调了总计1400万美元的综合团队?012?月回国任北京天奈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经理。致力于纳米碳管的生产技术及其在先进能源应用上的研发;建立低成本和大规模制造业在中国生产我们的三个核心一维碳纳米材料和多种应用成熟的复合材料产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回报率最大化、以及快速进入市场。毛鸥博士拥有专?6项,发表论文8篇、/div>
高超 教授
浙江大学
高超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科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委、委员,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石墨烯化学与组装等方面的研究。在Nat. Commun.,Adv. Mater.,Acc. Chem. Re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文章170余篇,他?0000余次。共同主编Wiley出版的英文专?本,为英文专著撰?个章节,已授权中国发明专?9项,担任Nano-Micro Lett.、《中国科学:化学》、《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编委,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Academician of Asia-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APAM)”,获得“钱宝钧纤维 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Gold Kangaroo World Innovation Award”、“第十二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等人才计划或荣誉。主要学术成果有(1)发现了氧化石墨烯液晶及二维胶粒的手性液晶相,提出并实现了连续石墨烯纤维?2)实现了高性能石墨烯纤维超级电容器和石墨烯基纳滤膜?3)采用非模板协同组装策略制备了超轻弹性气凝胶?4)通过湿法纺丝,获得了多功能的石墨烯纤维无纺布及连续薄膜;(5) 通过“片折叠”概念,解决了宏观材料高导热和高柔性不能兼顾的难题,获得了大片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导热膜;(6)提出“三高三连续”设计原则,研制出全天候超快长循环?石墨烯电池。研究成果被Nature, Nature News, Scientific American等亮点评论,认为“实现了石墨烯在现实器件应用的关键一步”、“开辟了碳纤维制备的新途径”,被美、法、澳、中国等多个课题组跟进研究。石墨烯纤维结入选Nature 2011 年度图片,为2005年以来唯一入选的中国科技成果。超轻气凝胶被Nature 两次高度评论,获最轻固态材料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授予Gold Kangaroo World Innovation Award,入选两院院士评?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nbsp;
刘忠茂/span>院士
北京大学
刘忠范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专家,发表学术论?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2项。曾任国家攀登计划(B)?73计划、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界面纳米工程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奖励,首批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现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理事长、北京石墨烯科技创新专项?016-2025)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及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和国际合作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物理化学学报”主编、“科学通报”副主编。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北京市九三学社第十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div>
魏飞 教授
清华大学化工
魏飞,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绿色化学反应工程和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多相流和多相流反应堆。魏教授赢得过很多荣誉和奖励,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1996 ),中国青年特殊贡献奖(1997 ),1999 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有超过 200 篇著作和论文出版。教育及工作经历?980石油大学炼制系学士?987石油大学化工系硕士?990石油大学化工系博士。社会兼职:1.2007 Asia Particle Technology Conference, APT2007,Beijing?007.9,大会主席?.Tsinghua-Cornell nano technology forum, 2006.11, Beijing,会议主席?.9th Sino-Japan Symposium on Fluidization, 2006.8, Beijing,会议主席?.Third Sino-US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ngineering,Beijing, 2000.9,秘书长?.96 China-Japan Symposium on Particology,秘书长?.6th China-Japan Symposium on Fluidization,秘书长?.首届全国颗粒学年会,秘书长?.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科学研究:①研究方向:1.气固多相流测量方法气固湍动流化床气固并流下行床碳纳米管及纳米粉体技术绿色化工技术;2.单壁阵列碳纳米管结构控制、批量生产及复合?.多级纳米结构催化剂及在煤制烯烃及芳烃过程中应用;4.烷烃脱氢催化剂及新型反应器;5.多晶硅及新能源材料制备过程;6.碳纳米管储能技术。②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中石化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1.丙烯腈主装置成套国产化技术工业应用?.丙烯腈成套技术开发?.无机粉体的结晶、分散习性与工程应用研究?.基于纳米聚团原理的高纯度碳纳米管制备基础研究?.10万吨/年苯胺大型化成套技术与应用。③主要成就:魏飞教授在多相流反应工程方面完成了齐鲁4万吨/?.6米直径反应器新型分布器及高桥化工?.8米直径工业反应器新型分布器工业试验,创经济效?200万元。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工业中试等大型工业工程项目科研。石化总公司的技术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的磷光颗粒示踪技术、光纤一维成像分析技术及激光多普勒高浓度测速技术使所从事的气固并流下行床研究及高密度提升管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其中,气固并流下行床研究经同行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誉奖?.1996年获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1996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博士后(“国氏”十佳)奖?.1996年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1997年获中国青年特殊贡献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997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0.1999年获“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1.1999年获第一届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2000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3.2002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4.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2001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6.2006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7.2006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8.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9.2007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0.2008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div>
李清斆/span>研究呗/span>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李清文,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百人计划、博士生导师、苏州纳米所副所长、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016)、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2011)、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009)等荣誉?001年至2007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系和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以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身份,从事碳纳米管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007年底回国加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致力于纳米碳材料的低成本可控制备、多级结构加工以及纳米碳宏观体在功能复合材料和能源方面应用研究,曾主持和参与总装预研及成果转化项目、科技部纳米专项、基金委面上、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在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分离、碳纳米管纤维与薄膜连续制备技术上已成功获得技术转化,在Nature,Nat.Mater.,Nat.Nanotech.,Adv.Mat.,JACS,ACSNano,Small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引用次数?000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国际著名杂志Carbon和AdvancedElectronicMaterials编委、/div>
Copyright©2002-2024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中国粉体 版权所 京ICP?50428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