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徐航宆/span>博士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与全固态锂电池研发与生产、拥有系列核心专利与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公司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北京房山与江苏溧阳拥?大生产基地,总投资超?亿元、/div>
李峥 总经琅/span>
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李峥,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士、高级工程师。清陶联合创始人,师从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江苏省能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双创人才、省333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div>
韦峰伞/span>教授
中南大学
韦伟峰,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MIT)博士后。入选国家级优秀青年学者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升华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新型电化学能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全固态二次电池材料及器件。近年来,主持了包括科技部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课题,军委科技委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横向开发课题等20多项科研项目。在《Chem Rev》、《Chem Soc Rev》、《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0余项,已授权15项。担任学术期刊《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ES Energy&Environment》编委、/div>
高云晹/span>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
高云智,教授/博导?994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日本东北大学讲师、日本北海道大学讲师、日本理研公司主任研究员?001年起任哈工大兼职教授,境外兼职博导?011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任哈工大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和化学传感器理论及应用,主持、承担国家、省部及横向课题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出版专著一部,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Small,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引?000余次,H因子29。授权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50余项、/div>
郭向欢/span>教授
青岛大学
郭向欣,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现为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市“高性能固体电解质与固态锂电池”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固态电池工程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多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受聘为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无机材料学报编委。研究工作聚焦固态离子导体中的离子输运与界面调控,在氧化物固体电解质尤其是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及其固态电池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1)揭示体相结构与表面缺陷影响离子传输的关键机理,获得高性能氧化物电解质粉体的批量化制备技术;?)发现晶界补锂结合气氛热压的先进制备方法,获得致密度和离子电导率国际领先的锂镧锆氧陶瓷电解质;阐明金属锂负极与锂镧锆氧陶瓷电解质界面相互作用机理,获得克服锂穿透陶瓷电解质的有效方案;?)将渗流理论运用到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中,制备出性能优异的柔性固态电解质膜;提出制备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固态锂电池的实用化方案、/div>
李林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1999年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000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010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方面的研究,在高分子结晶、锂离子电池隔膜、高分子多孔材料、聚合物电解质等方面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承担十余项国家重点项目如国?63方向项目“低成本锂离子电池隔膜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仿生纳米通道隔膜的能量转换特性研究”。发表与接收期刊论文100余篇,分别发表在Sci. Adv. J. Am. Chem. Soc.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Adv. Polym. Sci.,Macromolecules,Polymer,Langmuir等杂志上,其中发表的Macromolecules, 2001, 316文章被Science杂志“Editor’s Choice”栏目作为年度高分子学科领域的研究亮点进行介绍。论文被SCI引用700余次,担任“高分子科学”杂志编委。申请专?0余项,并?0项专利授权?004年获得首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优秀青年奖,2007年Polymer杂志第二届“冯新德高分子奖最佳文章提名奖”、/div>
张力 教授
苏州大学
研究领域?1) 化学电源中的?非活性关键作用(粘结?导电?电解?添加?隔膜);(2)柔性可穿戴高能量密度化学电源(Zn-air电池,Al-air电池,燃料电池)制备以及打印技术用于解决化学电源体系中关键科学问题探索;(3)纳米有机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能量存储机制研究;(4)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率原位光谱技术在化学电源中的应用研究。科研业绩: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Soc. Rev.,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Carbon, Nano Res., J. Mater. Chem. A等SCI论文上发表近40篇(影响因子>10论文12篇,影响因子>7论文20篇)。申请中国专?项,美国专利2项,授权3项、/div>
连芳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1)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2)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质盐及凝胶电解质设计与制备;?)非金属资源短流程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低碳建筑材料设计开发。获得荣?1) 200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 2011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3) 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指导的研究生中一人获?012年北京市市级优秀研究生称号,一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 2013年,指导的研究生中一人获得第三十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人获得国家奖学金?5)2014年,指导的研究生中一人获?014年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国际电化学协会、德国应用化学会成员; 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呗《今日电池》学术顾? J power sources, Ionics, J alloy &compound, Electrochemistry communcations,Chemistry of Material等期刊审稿人
陈人?/span>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主要从事绿色能源材料、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总装预研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课题,在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0余项,获授权20余项;作为主要参加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研究领域?.多电子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电解质材料?.特种功能电源全固态二次电池器件及薄膜材料、/div>
施志?/span>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
施志聪教授,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主任;广东工业大?quot;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电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员;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石墨烯复合材料,电催化剂,泡沫金属电极等;?)化学电源: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镁空气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3)电化学技术:电化学阻抗谱,电镀、电解和防腐:/div>
田景卍/span>教授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
田景华教授,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1、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可控合?、纳米电化学和光谱电化学对电池界面反应机理基础研究3、锂-空气电池和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穵/div>
龚正?/span>副教掇/span>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
龚正良职 称:副教授电 话:0592-2880703?nbsp; 箱:zlgong@xmu.edu.cn研究方向:化学电源、能源储存于转换新材料个人履历研究工作简?010.7- 至今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助理教授?008.8-2010.7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系,博士后。教育经?004.9-2007.12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001.9-2004.7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硕士?997.9-2001.6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士。Assistant Professor (2010.7- present), School of Energy Research, Xiamen UniversityResearch Fellow (2008.8-2010.7),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Ph. D. (2007), Physical Chemistry, Xiamen University, ChinaM.S. (2004), Physical Chemistry, Xiamen University, ChinaB.S. (2001), Chemistry,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ina研发方向化学电源、能源储存于转换新材料Chemical Power Sources,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出版物代表作[1]Gong, Z. L.; Yang, Y.,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polyanion-type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ion batterie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4, 3223-3242.[2]Wu, X.; Zheng, J.; Gong, Z. L.; Yang, Y., Sol-gel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luorophosphates Na2Fe1-xMnxPO4F/C (x = 0, 0.1, 0.3, 0.7, 1) composite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J. Mater. Chem. 2011, 21.[3]郝小罠 刘子庙 龚正? 文闻; 谈时; 杨勇,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V2(PO4)2F3的原位XRD及固体核磁共振研? 中国科学:化学 2012, 42, 38-46.[4]Gong, Z. L.; Hong, L., Integration of air separation and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in the La(0.4)Ba(0.6)Fe(0.8)Zn(0.2)O(3-delta) membrane reactor. J. Membrane Sci. 2011, 380, 81-86.[5]Gong, Z. L.; Yin, X. O.; Hong, L. A., Chemical Stability and Oxygen Permeability of La(0.4)Ba(0.6)Fe(1-x)Zn(x)O(3-delta) Perovskite: The Effects of Zn Substitution. J. Electrochem. Soc. 2010, 157, E129-E134.[6]Gong, Z. L.; Yin, X.; Hong, L., Modification of B-site doping of perovskite La(x)Sr(1-x)Fe(1-y-z)Co(y)Cr(z)O(3-delta) oxide by Mg2+ ion. Solid State Ionics 2009, 180, 1471-1477.[7]Gong, Z. L.; Li, Y. X.; He, G. N.; Li, J.; Yang, Y., Nanostructured Li2FeSiO4 electrode material synthesized through hydrothermal-assisted sol-gel process. Electrochem. Solid State Lett. 2008, 11, A60-A63.[8]Guo, X.-J.; Li, Y.-X.; Zheng, M.; Zheng, J.-M.; Li, J.; Gong, Z.-L.; Yang, Y., 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xLi[Li1/3Mn2/3]O2?(1-x)Li[Ni1/3Mn1/3Co1/3]O2 (0 <= x <= 0.9)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 Power Sources 2008, 184, 414-419.[9]Gong, Z. L.; Li, Y. X.; Yang, Y.,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2CoSiO4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 Power Sources 2007, 174, 524-527.[10]Li, Y. X.; Gong, Z. L.; Yang, Y.,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2MnSiO4/C nanocomposit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 Power Sources 2007, 174, 528-532.[11]Gong, Z. L.; Li, Y. X.; Yang, Y.,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2MnxFe1-xSiO4 as a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Electrochem. Solid State Lett. 2006, 9, A542-A544.[12]Gong, Z. L.; Liu, H. S.; Guo, X. J.; Zhang, Z. R.; Yang, Y., Effects of preparation methods of LiNi0.8Co0.2O2 cathode materials on their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J. Power Sources 2004, 136, 139-144.[13]Zhang, Z. R.; Gong, Z. L.; Yang, Y.,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bare and TiO2-coated cathode material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J. Phys. Chem. B 2004, 108, 17546-17552.[14]Zhang, Z. R.; Liu, H. S.; Gong, Z. L.; Yang, Y., Comparison of electrochemical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bare and TiO2-coated LiNi0.8Co0.2O2 electrodes. J. Electrochem. Soc. 2004, 151, A599-A603.[15]Zhang, Z. R.; Liu, H. S.; Gong, Z. L.; Yang, Y.,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TiO2-coated LiNi0.8Co0.2O2 cathode materials. J. Power Sources 2004, 129, 101-106.[16]Liu, H. S.; Li, J.; Zhang, Z. R.; Gong, Z. L.; Yang, Y., Structural, electrochem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LiNi0.8-yTiyCo0.2O2 as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chim. Acta 2004, 49, 1151-1159.[17]Liu, H. S.; Zhang, Z. R.; Gong, Z. L.; Yang, 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Ni0.8Co0.2O2 cathode materials modified by lattice-doping and surface-coating. Solid State Ionics 2004, 166, 317-325.[18]Liu, H. S.; Zhang, Z. R.; Gong, Z. L.; Yang, Y., Origin of deterioration for LiNiO2 cathode material during storage in air. Electrochem. Solid State Lett. 2004, 7, A190-A193.[19]Liu, H. S.; Li, J.; Zhang, Z. R.; Gong, Z. L.; Yang, Y., The effects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Ni0.8Co0.2O2 cathode materials derived from sol-gel method. J. Solid State Electrochem. 2003, 7, 456-462.nviron. Sci., Energy Storage Mater., Natl. Sci. Rev., Nano Energy等、/div>
卢侠 教授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
卢侠博士,现为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013.07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3.08 2016.08在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材料工程系和Hydro-Québec Research Institute (IREQ)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从事与锂离子电池等相关的j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结合材料合成与表征,电化学,理论计算和电镜技术,研究与锂离子存储与输运相关的电极材料物性,包括材料的原位非原位结构演化,电荷转移,空间电荷序,界面/表面结构成像以及脱嵌锂机理的观测与表征;发展了原?非原位的表征技术(电镜、XRD、XAS)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通过设计缓冲层,开发出性能优越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至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个中国专利(2个已授权)等,其中包括J. Am. Chem. Soc.,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其中五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数据库”,相关工作作为杂志封面以及被Science报道。目前H-index?3,引?400余次 (Google Scholar)。另外作为多种知名杂志的审稿人,包括Adv. Mater., Energy E
吴凡 教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吴凡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I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011年获浙江大学材料学学士学位,2014年获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016年至2018年在哈佛大学任研究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能源材料(包括储能和能源转换两方面)。应用方向包括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压电传感器等。于2019?月正式入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纳米离子学与能源材料E01组)及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江苏溧阳)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全固态电池及固态电解质的基础科学及产业化应用。至2018?1月,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45篇,专著两部,申请美国发明专?项,并在国际学术会议及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作受邀学术报告15次以上。同时,吴凡担任Bentham科学出版社《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Asia》杂志高级策划编辑,以及PiscoMed科学出版社《Composite Materials Research》杂志和Elsevier出版社《Data in Brief》杂志的编委会委员、/div>
茹红弹/span>教授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
张国冚/span>教授
东华大学
周忠禎/span>教授
内蒙古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工学博士、牛津大学材料学理学博士,英国卡迪夫大学材料与固体化学博士后。现任英国亚伯大学物理系研究教授、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英国坦隆国际联合创始人、发改委与欧盟科研创新总司联合“中欧城市科研创新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内蒙古复合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以及数家公司的董事长。先后在英国剑桥、牛津、卡迪夫大、亚伯大学留学和工作 20 年,迄今为止从事材料领域学习和相关研究共 30 余年。研究目标覆盖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材料等,并最终过渡到多学科交叉的有机-无机复合功能材料(Hybrid Functional Materials)。研究内容涵盖材料设计、模拟、制备、表征和应用产品开发全过程,专注于材料微观结构的设计与表征、材料的缺陷工程等。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70 余篇,申请国内外专利 60 余项,领导和参与了数十项中、英政府基金支持项目,国家战略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学术兼职包 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Rare Metals 等国际期刊编委、/div>
​王纱/span>博士
山东鲁泰控股集团
王纲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一直从事高分子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在Nanoscale、Carbon、Journal of Power Sources、Polymer Bulletin、Bioresource Technology、Electrochimica Acta、RSC Advances、Acta Polymerica Sinica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 论文数十篇,总影响因子超?0。先后承担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基金号?1343005?1403251)和山东省自然基金一项(氯乙烯合成非汞催化剂的制备与开发,项目编号ZR201709220159)。现为山东鲁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研发主任工程师、/div>
郑应禎/span>博士
济南圣泉集团石墨烯研究院
郑应福,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济南圣泉集团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石墨烯研究所所长,济南?150千层次人才。主要从事石墨烯宏量制备与产业化应用的研究,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奖一等奖,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div>
Copyright©2002-2024 Cnpowder.com.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保护 中国粉体 版权所 京ICP?50428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