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士德仪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已认?/p>
吸附剂中孔隙结构及比表面的表征解枏/p>
在深的吸附势阱中,对低相对压下的分子就具有相当强的捕捉能力,表现为I型吸附等温线,这是由于微孔内相对孔壁吸附势的重叠从而引起低相对压力下促进的微孔充填(Micropore Filling)。初看起来微孔充填与毛细凝聚有些类似,但实际上微孔充填是取决于吸附分子与表面之间增强的势能作用的微观现象,而毛细凝聚则是取决于吸附液体弯液?Meniscus)特性的宏观现象,两者应区别对待;另外对于极性分子和表面官能团作用的情形,应考虑除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以外的其它相互作用[9] Fig?-8 10-4-3 Potential of nitrogen in slit-like pores (Here,the zero point of z as the center of pores) ?-8狭缝型孔隙中氮的吸附?零点Z看作孔隙中心) 这种吸附力场的改善已经由高的吸附等容热提供了实验证据[37,38];同时Everett和Powl[39]通过理论计算表明,在小于两个分子直径的狭缝型孔隙内以及在小于六个分子直径的圆形孔隙内会引起吸附势的增强;Gregg和Sing等表明这种改善效应可以在比Everett和Powl所预测的孔径更大的孔隙内发生[11] 正是由于纳米空间内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增强,不仅使固?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而且使吸附质-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这就使得对于吸附在纳米空间的物质表现出一些特异的现象[40]。用α-FeOOH改性的ACF通过铁氧化物的化学助吸附(Chemisorption-Assisted)表现为对NO较高的吸附容?303K?00mg/g),可以形成NO的二聚体(NO)_2,而且该二聚体相当稳定。在与SO_2共存的条件下,NO会发生如下歧化反应生成N_2O?(NO)_2=2N_2O+2NO_2,而该反应在通常条件下只有在高压下才得以进行[8?1]。Kaneko[7]假设在纳米空间吸附的分子形成的分子簇(Molecular Clusters)为液滴,这时,液滴周围的蒸气与液滴之间的压差△P由Young-Laplace方程计算,液滴的大小与表面张力γ之间存在如下关系:△P = 2γ/r_m,r_m是液滴、蒸气界面的曲率半径,代表液滴大小。当液滴为lnm时,在纳米空间中的水受到约相当于1400atm的压力,对于相似条件下的液氮则受到约相当?00atm的压力,由此吸附在纳米空间内的分子可以看成是处于高压环境之中 不仅纳米空间内的分子簇会形成特定的结构,在吸附的同时,吸附剂的固体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当沸石(Zeolite)上发生氮吸附时,沸石晶态的对称性发生改变,而活性炭上发生氮吸附时,其结构单元微晶石墨的层间距会变小。所有这些都表明吸附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强。纳米空间独特的分子场,有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分子功能[8?1,42] 实际上由于孔隙的微观性以及纳米尺?分子?的原因,要想对孔隙的起源作较为理想的阐明非常困难。Dubinin[43]认为炭质吸附剂中含有各种不同尺寸的孔隙,最大的孔隙甚至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出。要想提供有关孔隙的直接证据目前较为先进的分析仪器主要有扫描隧道显微?STM-Scanning Tunnel Microscopy)、透射电子显微?TEM-Transmission Electric Micros-copy)、原子力显微?AFM-Atom Force Microscopy)等。Illinois大学以Economy[44]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STM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ACF数据库,共包含有800多张图片。由STM照片可以清晰的看到ACF表面和端面上孔隙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尺度的孔隙,进一步由STM照片可以看出在不同位置由于刻蚀程度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孔隙;当然由此也可推断孔隙的发展历程 ?-9所示为用于表征不同孔径的方法及其简单机理。压汞法主要用来表征大孔区域和大部分中孔区域的孔隙。该法利用液态Hg?00MPa高压下压入孔体系,所填充的容积是压力的函数。中孔的容积和分布可以由毛细凝聚的蒸气吸附来进行表征,有关蒸气凝聚的压力与孔隙的半径密切相关。这些方法都利用了吸附凝聚的密度与其液相密度相一致的假设,但实际上按照t法,所形成的吸附膜其吸附相密度与正常的凝聚相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19] 在微孔范围的孔隙填充可以用基于Polanyi势能理论的Dubinin方程来表达:W = Woexp[-(A/βEo)~n]。此处,W是吸附量;A=RTLn(Po/P)代表Polanyi 的吸附势(吸附相与平衡气体间的自由能变?;Wo为微孔容积;Eo为特征吸附能,是依赖于微孔结构的参数;β是由表?分子间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系数,被称为亲和系?β = 1,以苯为标准);n为指?1?)。n = l时对应孔径分布较宽的炭质吸附剂,n = 2时对应孔径分布较窄的炭质吸附剂,n = 3时对应特别结构的CMS[3?9,45?7]。从Dubinin方程解析可以获得吸附模式、细孔体积以及吸附热等有关信息。依据特征吸附能Eo可以推测细孔直径,还可进一步算出微孔范围内的孔径分布。Marsh[45]认为通过Dubinin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分析可以提供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由于极微孔的尺度与吸附质分子大小具有几乎相同的量级,故而吸附质分子要想穿透整个孔隙比较困难,尤其在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相对压力下,表现更加明显。这是受被称之为活性扩散控制的结果,如前所述活性扩散类似于化学反应需要一活化能,随着温度的升高以及相对压力的增加,吸附速率呈指数增加。这些小的孔隙对小于其尺度的分子表现出吸附而对大于其尺度的分子表现为不与吸附,呈现出狭义的筛分效应。实际上不仅这些小的孔隙,只要吸附质分子的有效直径大于吸附剂孔口尺寸,就应表现出筛分效应[16,31?9,45]。利用活性扩散可以对尺寸较小的孔隙如极微孔进行分析 另外常用于表征微孔孔隙的方法还有比较作图法,该法将吸附等温线与标准等温线(通常是表面化学组成相类似的非孔性固体的吸附等温?进行比较。实际上前面提及的t法也是一种比较法,但由于t法在微孔体系中的实用性受到质疑,目前α_s法正成为主流[3]。α_s法是Sing和Gregg[11]提议的用于细孔性固体的解析方法。α_s值定义为标准等温线上各相对压力下的吸附量除以P/Po = 0?时标准物的吸附量(W_(P/Po=0.4))而得的比值,即α_s = W/W_(P/Po=0.4),将P/Po 变换为α_s表示,这样试样的吸附等温线就可与标准等温线进行比较[48?2]。特别是由Kaneko等[50?2]提议的从低α_s值范围获得的高分辨α_s法是对微 固体孔隙解析非常有效的方法,?-10所示为具有代表性的α_s图[51?2] Fig?-10 Various α s-plots ?-10不同类型的 - 平坦表面(包含大孔表面)、中孔以及微孔其α_s图各不相同。一般来讲随着大孔性 中孔性固体向微孔性固体偏移,其吸附容量增加。中孔的毛细凝聚、微孔的容积充填(F偏离F-Swing)以及协同的微孔充?C-偏离C-Swing)出现在图1-11的上部,由此可以对孔隙的尺度进行简单的判定。微孔型固体的α_s图可分为:F偏离的F型、C偏离的C型以及两种偏离共存的FC型。F型一般认为其孔径宽度??nm以下,由于受极微孔内强的分子场的影响,在比平坦表面吸附更低的分压下就发生了单分子层吸附;C型可以看作是在单分子“涂?quot;(即孔壁上的单层吸?之外的残余空间内发生的促进吸附,其孔径大??nm;表现为FC型的吸附剂孔径范围在?nm??nm之间。从α_s图高压端引出的外推直线的截距给出微孔容积,其斜率给出外表面积;而从原点引出的直线的斜率可获得全表面积,与全表面积相比外表面积非常小时,高压端外推直线的斜率趋近?。样品的比表面积可依据与标准等温线的α_s图的斜率的比值计算得出,即:a~(Sample) = Slope~(Sample)X(a~(Ref.)/Slope~(Ref.)),其中,a表示比表面积;上标Ref.表示参考的标准样;Sample表示试样。上式中()内的数值为一常数,当W的单位为mg/g,表面积的单位为m~2/g时,该常数为1?5,由试样α_s图的斜率即可算出样品的表面积。综上所述,由α_s图的形状可以推测吸附模式,确定正确的细孔容积及表面积、/p>
相关产品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技术文竟/p>2025-01-03
技术文竟/p>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