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矿”问题突出亟待转型


来源:工人日报

标签 问题 转型
“不在转型中振兴,就在转型中消亡”。有关专家指出:矿业、矿山、矿工、矿城“四矿”问题这种尴尬现象,在许多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开发。
3月17日,甘肃省白银市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全国12个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之一。
在3月25日甘肃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白银市市委书记袁占亭感慨地说:“这意味着白银市将享受到国家支持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有更多机会承接国家的重大项目,从而给这个矿业城市加快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

“铜城”即将无铜
白银市位于丝绸古道、陇中腹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曾因矿得名、因企建市,因铜而辉煌。已探明的矿产有铜、铁、铅、锌、金、银、锡、 石英石、 长石石灰石、石膏等30余种。在国家“一五”时期,白银铜矿就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1960年,铜硫系统建成并投入生产,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企业和铜硫生产基地,曾创造了连续18年铜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成绩。因此白银市被人誉为“铜城”。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白银工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铜、锌等主要资源的探明储量已日趋枯竭。
1954年开发的白银铜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年自产铜5万吨锐减到现在的1万吨;“七五”到“八五”期间投资新建的厂坝铅锌矿由于大规模群采的破坏,造成露天采场大面积塌陷,于1997年7月提前报废;境内的靖远煤业公司,其部分矿产资源也开始枯竭,已有3个矿井关闭,矿山治理困难重重。
另外,资源枯竭导致与资源型产业密切相关的矿山基建、地质勘探、辅助生产系统纷纷陷入困境。为铜资源露天开采配套的400万吨/年运输、选矿能力大量闲置,与铜资源相关的中国有色二十一冶公司以及白银公司7个二级单位被迫破产。
矿业、矿山、矿工、矿城的“四矿”问题,如同“三农”问题一样,也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重视。有关专家指出:这种尴尬现象在许多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开发。

转型求索:白银模式
城市转型,势在必行!“不在转型中振兴,就在转型中消亡”,这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面对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困境,白银市委、市政府为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从经济转型、社会生活转型、文化转型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产学研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接续产业结合的“四个结合”和“六个转变” 的白银模式。
其中,在经济转型方面,突出培育“八大支柱产业”,即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 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
在社会转型方面,突出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即实施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实施城乡安全饮用水工程,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水;实施清洁能源工程,让人民群众用上清洁能源;实施城市人居环境工程,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在文化转型方面,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努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全民创业;以“数字白银”建设促进“科技白银”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袁占亭介绍说,在国家、甘肃省的支持帮助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白银城市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7.72亿元。突围重生:矿竭城不衰
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朱训、中国科学院院士郑锦平率有关专家暨企业家一行约20人,曾在白银市实地考察调研后提出:当前“四矿” 问题以矿山、矿城的资源枯竭为导火线,已在我国经济转轨期集中爆发,这既是突出的经济问题又是突出的社会问题,既是现实问题又是战略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肖金成、王青云调查,我国资源型城市共118座,总人口1.54亿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 3400万人,职工1250万人。其共同特点是:经济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和就业日益困难。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过去矿工收入位于各行业之首,现在,相当多的矿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矿竭城不衰”,成为资源型城市谋求的新目标。
“差之一步,失之千里,慢走一时,落后多年。”在痛苦的转变过程中,白银市克服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一手抓接续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产业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变原材料产品为最终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单一突进为多头并进。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增长,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平台,搭建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多元支柱产业框架。
袁占亭特别指出,资源城市的转型,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从单纯的经济转型向科技文化创新的全方位转型转变”。
他高兴地说,进入全国典型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为白银加快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这只是转型工作迈出的第一步,更加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
有关专家分析,高新技术引进,分工细化,政府财政支持等高投入、重补贴行为,成熟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将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的新特点。
推荐 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