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
钛白粉工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是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充产能,技术整体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小规模企业比例过大,导致行业低水平、低技术,低价格竞争激烈,有限的钛精矿资源浪费严重。我国钛白粉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重新洗牌形成规模效益,才能真正和国际同步。
“小舢板”难敌“大航母”
目前,世界主要钛白粉生产商有20余家,拥有生产厂约60座。全球产能排名前5位企业合计规模占世界钛白粉总产能的70%。其中杜邦5座生产厂年总产能为 108万吨,美联8座生产厂为72万吨,科美基60万吨,亨斯迈57万吨,克朗诺斯43万吨。产能高度集中使钛白粉原料资源、技术资源等主要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他们具有生产适应各主要用途的多种品牌大宗产品能力,其生产厂遍及世界各地,通过全球销售网络,抢占全球各地区的涂料、塑料和纸张等市场。
我国钛白粉真正形成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2001~2005年我国钛白粉年产能由43万吨提高到90万吨,实际产量由2001年的29万吨提高到 2006年的85万吨。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钛白粉生产企业超过70家,绝大多数采用硫酸法生产工艺。其中,万吨级以上规模厂家为27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7%;但实际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仅有5家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7%。
根据国外生产经验,硫酸法工艺经济规模在年产3万吨以上。目前国际上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的年生产能力大多为5万~10万吨,最小为3.5万吨。而国内骨干钛白粉生产企业规模一般都在1.5万~4.5万吨之间,能够达到经济规模的很少。由于规模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薄弱,造成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厂商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随着我国钛白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中小型钛白粉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将逐步丧失。业内专家认为,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国内钛白粉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第一要务,规模企业应保持在10家左右为宜。
技术落后制约产业布局
钛白粉是世界上公认的白色颜料之王。从工业生产方法上可分为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氯化法产品质量一般比硫酸法更好,生产中废副产品排放少,相对于硫酸法为 “清洁”工艺,是世界钛白粉工业发展方向。杜邦公司全部是氯化法钛白粉,而我国采用氯化法工艺的只有1家企业,产能也只有1.5万吨/年。由于国外技术垄断,国内的氯化法生产技术尚未成熟,国内企业掌握氯化法生产工艺存在巨大的技术障碍。
硫酸法生产钛白粉“三废”产生量较大,受环保影响,一些企业已被关停或实施异地搬迁重建。近年来,各地多家已立项的钛白粉项目因通不过环保评价而被终止或搁置。特别是钛白粉已被国家列入“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0,并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以出口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的企业难以维持。
同时,国内钛白粉产品档次处于劣势,尤其是在金红石型和化纤专用钛白粉方面。从产品结构上看,目前全球金红石型产品占绝对份额,而国内企业则以生产低档锐钛型钛白粉为主,目前能够生产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的厂家仅有13家。
生产钛白粉的主要原料为钛精矿,虽然我国钛矿资源储量比较丰富,但高品位钛矿资源并不多。“十一五”期间,根据我国钛白粉总量预测,需要从国外进口440 万吨钛精矿或280万吨高钛渣,作为钛矿资源缺口的补充。钛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由于我国钛白粉企业长期低水平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浪费。
规模化带动产业升级
从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销售价格看,国外产品售价比国内同类产品普遍高出3500~6000元/吨。目前,国内厂家的金红石产品售价在 14200~15500元/吨,而国外产品售价达到17700~21500元/吨。化纤钛白粉由于国内没有规模化生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更是高达 25000元/吨以上。由于国外产品在质量、价格上均与国内产品拉开档次,其产品处于国内市场的最高端,针对的用户也是对质量要求最高的高档涂料行业。而国内厂商主要在价格低廉的细分市场,主要针对质量要求中等或较低的行业。
目前,我国钛白粉尤其是金红石型钛白粉,需求增速远远高于国际平均增速,并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2009年全球钛白粉需求量将增加到530万吨,国内市场需求将达到120万吨以上。
在市场良好预期的情况下,国内厂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正纷纷扩大生产规模,部分生产低档钛白粉的厂家也正积极研究开发,向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转型。走规模大型化、资源节约化、品质高端化、品种专用化、上下游一体化、环境清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行业共识,而这一趋势必将带来钛白粉产业升级前的强力洗牌,以此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小舢板”难敌“大航母”
目前,世界主要钛白粉生产商有20余家,拥有生产厂约60座。全球产能排名前5位企业合计规模占世界钛白粉总产能的70%。其中杜邦5座生产厂年总产能为 108万吨,美联8座生产厂为72万吨,科美基60万吨,亨斯迈57万吨,克朗诺斯43万吨。产能高度集中使钛白粉原料资源、技术资源等主要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他们具有生产适应各主要用途的多种品牌大宗产品能力,其生产厂遍及世界各地,通过全球销售网络,抢占全球各地区的涂料、塑料和纸张等市场。
我国钛白粉真正形成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2001~2005年我国钛白粉年产能由43万吨提高到90万吨,实际产量由2001年的29万吨提高到 2006年的85万吨。据统计,目前我国各类钛白粉生产企业超过70家,绝大多数采用硫酸法生产工艺。其中,万吨级以上规模厂家为27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7%;但实际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仅有5家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7%。
根据国外生产经验,硫酸法工艺经济规模在年产3万吨以上。目前国际上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装置的年生产能力大多为5万~10万吨,最小为3.5万吨。而国内骨干钛白粉生产企业规模一般都在1.5万~4.5万吨之间,能够达到经济规模的很少。由于规模小、成本高、技术开发能力薄弱,造成国内企业在与国际厂商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随着我国钛白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中小型钛白粉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将逐步丧失。业内专家认为,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国内钛白粉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第一要务,规模企业应保持在10家左右为宜。
技术落后制约产业布局
钛白粉是世界上公认的白色颜料之王。从工业生产方法上可分为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氯化法产品质量一般比硫酸法更好,生产中废副产品排放少,相对于硫酸法为 “清洁”工艺,是世界钛白粉工业发展方向。杜邦公司全部是氯化法钛白粉,而我国采用氯化法工艺的只有1家企业,产能也只有1.5万吨/年。由于国外技术垄断,国内的氯化法生产技术尚未成熟,国内企业掌握氯化法生产工艺存在巨大的技术障碍。
硫酸法生产钛白粉“三废”产生量较大,受环保影响,一些企业已被关停或实施异地搬迁重建。近年来,各地多家已立项的钛白粉项目因通不过环保评价而被终止或搁置。特别是钛白粉已被国家列入“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0,并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以出口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的企业难以维持。
同时,国内钛白粉产品档次处于劣势,尤其是在金红石型和化纤专用钛白粉方面。从产品结构上看,目前全球金红石型产品占绝对份额,而国内企业则以生产低档锐钛型钛白粉为主,目前能够生产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的厂家仅有13家。
生产钛白粉的主要原料为钛精矿,虽然我国钛矿资源储量比较丰富,但高品位钛矿资源并不多。“十一五”期间,根据我国钛白粉总量预测,需要从国外进口440 万吨钛精矿或280万吨高钛渣,作为钛矿资源缺口的补充。钛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由于我国钛白粉企业长期低水平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浪费。
规模化带动产业升级
从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销售价格看,国外产品售价比国内同类产品普遍高出3500~6000元/吨。目前,国内厂家的金红石产品售价在 14200~15500元/吨,而国外产品售价达到17700~21500元/吨。化纤钛白粉由于国内没有规模化生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更是高达 25000元/吨以上。由于国外产品在质量、价格上均与国内产品拉开档次,其产品处于国内市场的最高端,针对的用户也是对质量要求最高的高档涂料行业。而国内厂商主要在价格低廉的细分市场,主要针对质量要求中等或较低的行业。
目前,我国钛白粉尤其是金红石型钛白粉,需求增速远远高于国际平均增速,并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预计2009年全球钛白粉需求量将增加到530万吨,国内市场需求将达到120万吨以上。
在市场良好预期的情况下,国内厂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正纷纷扩大生产规模,部分生产低档钛白粉的厂家也正积极研究开发,向高档金红石型钛白粉产品转型。走规模大型化、资源节约化、品质高端化、品种专用化、上下游一体化、环境清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行业共识,而这一趋势必将带来钛白粉产业升级前的强力洗牌,以此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