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车资本重仓押注!这家南航教授创立的公司如何破解芯片散热“卡脖子”难题?


来源:www.188betkr.com 轻言

[导读]瑞为新材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

www.188betkr.com 讯4月1日,南京瑞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为新材”)官宣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由中车资本主发起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独家投资。这家成立仅四年的硬科技企业,凭借金刚石复合材料技术,在芯片散热领域撕开“卡脖子”缺口,成为资本竞逐的焦点。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硬核突围”


瑞为新材成立于2021年,脱胎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始人王长瑞博士深耕电子系统热管理及金刚石复合材料领域十余年,带领团队突破金刚石-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难题,实现了高导热材料的低成本量产。


技术亮点:


1.性能跃升:金刚石与铜/铝复合后,导热能力较传统材料提升275%-300%,芯片结温可降低20℃-40℃,显著延长芯片寿命。


2.工艺创新:独创金属与金刚石表面异质润湿工艺、精密成型技术、多梯度一体化制造技术,解决了复合材料制备难题并实现量产,成本大幅降低,性能却可提高1.5倍以上。


3.应用场景:公司所开发的各类高导热材料在各类军、民用场景中进行充分验证与批量应用,未来在5G、新能源发电、大功率光电器件、功率电子、IGBT、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瑞为新材部分产品


融资历程,资本为何持续加码?


瑞为新材的融资节奏堪称“火箭速度”:


2024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B轮融资,恺富资本与毅达资本联合投资,资金用于研发升级与市场拓展。


2024年11月,A+轮融资由毅达资本领投,南京创投跟投,资金投入金刚石系热沉产线扩产。


2025年4月,中车资本独家注资,战略意义凸显——依托中车在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资源,加速散热技术向更广场景渗透。


瑞为新材创始人、董事长王长瑞表示:未来,瑞为新材将突破传统材料供应商的定位,矢志成为散热解决方案的行业标杆——通过融合尖端材料科学、热力学创新、精密智造工艺及定制化服务体系,构建从材料研发到场景化应用的全链路能力,以高可靠性、高适配性的热管理方案,直面电子产业散热挑战,为全球客户提供兼具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的解题思路,引领行业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跃升。


热管理行业展望


目前,全球仅少数企业可实现金刚石复合材料量产,瑞为凭借技术领先性构筑护城河。随着5G、新能源车及光电器件对高效散热需求激增(预计2025年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超千亿元),其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散热材料依赖进口的空白,更成为国产替代的标杆。


1.集成化与智能化深度演进


热管理系统将从分立式架构转向跨域集成,例如新能源汽车的“热源-热沉-热传输”一体化设计,通过域控制器实现电池、座舱、电驱热量的智能调配,能耗降低20%以上。AI算法的引入将实现故障预测与动态调参,如基于电池SOC和环境温度的实时热流优化。


2.多场景应用爆发


储能领域将形成“被动防护+主动冷却”复合体系,相变材料与直冷技术结合可提升系统寿命30%;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的高功率密度驱动微型热管散热需求;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将催生氢循环系统与热管理耦合技术。


3.材料与工艺突破


金刚石复合材料,石墨烯导热膜、液态金属等新材料成本下降推动商业化。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流道一体化成型,如歧管式冷板的制造成本降低40%。


4.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布局并进


国内企业通过并购加速技术补全,如五洲新春从零部件向阀岛总成升级;头部厂商出海建设海外基地,抢占东南亚电动车市场增量。


瑞为新材的成长轨迹印证了“技术+资本+产业”的硬科技崛起范式,对国内企业而言,需把握国产替代窗口期,突破高精度阀件、系统仿真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同时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场景。全球竞争格局中,中国企业有望凭借快速迭代能力与成本优势,从跟随者转向标准制定者。


参考来源:

1.瑞为新材,投中网、澎湃新闻、新浪科技,界面新闻等

2.中研网:2025年热管理系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轻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