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迎风起舞,2023年锂离子电池继续高歌猛进


来源:欧美克仪器

image.png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重要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储能转换效率及运行安全。在国家产业政策强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强势爆发,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高速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324GWh,同比增长106%,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2022年全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较上年增长131.5%,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2023年1-2月份,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102GWh,同比增长24%。


数据显示,进入到2023年锂离子电池增速急剧下滑,我们不禁要问,经过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后,锂离子电池还能高速增长吗?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是不是正在被钠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其它电池蚕食?


133944_821856_gsdt.jpg


当然不是!


锂离子电池是继镍氢等传统蓄电池之后的新一代可充电电池,由日本索尼公司于1990年最先研发成功,并于1991年成功推出首款商用锂离子电池。此后,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获得了高速发展,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1993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问世;1996年,磷酸铁锂电池问世;1999年,三元锂离子电池问世;2007年,钛酸锂锂离子电池问题;2010年,固态电池问世。随着锂离子电池在汽车中的应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获得了高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应用实践证明,锂离子电池不但工作原理简单,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长的充放电寿命,是新型动力源的首选。


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


1工作电压高。一节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电压相当于3节传统蓄电池,同等使用条件下,大大减少电池使用量。


2能量密度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普通蓄电池的2至3倍,体积小、重量轻。


3循环使用寿命长。锂离子电池循环使用寿命一般均可达到500次以上,甚至1000次以上,磷酸铁锂电池可以达到8000次。


4无记忆效应。可随意充放电,尤其在战时和紧急情况下显示出优异的使用性能。


5自放电小。室温下充满电锂离子电池储存1个月后的自放电率仅为2%左右。


6工作温度范围宽。工作温度为-25~45°C,随着电解液和正极的改进,期望能扩宽到-40~70°C。


7可快充。


8无环境污染。不含铅、汞等重金属,是一种洁净的“绿色”能源。


9安全性能高。


10低维护率,几乎不需要任何维护。


正因为具有以上卓越且不可替代的优势,锂离子电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先后被列入863计划和95攻关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初,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锂离子电池研究。

134328_627701_gsdt.jpg

1996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18650电池在电池容量方面达到索尼公司产品水平,充放电次数达到500次,逐步形成了包括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电池制造工艺、电池研发的技术基础。由于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我国不不少电池厂和有实力的企业看到了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潜力,纷纷开始布局锂离子电池产业。


2000年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大量涌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需求急剧膨胀,中国锂电行业的先驱企业迅速带动了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并在本世纪初在珠三角形成了产业聚集区,珠三角的锂电产量高峰时期占到了全国产量的80%左右,之后,锂电产业逐步扩展至全国,并在江浙沪、京津塘、福建、湖南形成了新的聚集区。


2014年,随着国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给锂离子动力电池带来了强劲需求,锂离子电池行业迎来了爆发增长。


2019年6月12日,随着《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的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滑坡,新能源汽车首次出现负增长,动力电池行业正式迎来发展中的阵痛期,但动力电池依然保持了16.3%的高增长。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锂离子电池在新型储能领域获得爆发式发展。202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长170.8%。


三十多年发展实践证明,锂离子电池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至少在短期内没有出现比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更好的电池产品。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碳足迹管理的逐步践行,锂离子电池在动力和储能领域的应用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此外,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销售数据显示,激光粒度分析仪产品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销售依然保持了近几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可以肯定地说,有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双轮驱动,锂离子电池必将继续高歌猛进!

134352_918205_gsdt.jpg


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是锂离子电池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及双积分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分迅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40471辆和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我国首次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6GWh,同比增长324.3%。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行业由政策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全年产销量分别达到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均达到1.6倍,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54.5GWh,同比增长142.8%。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全年产销量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渗透率达25.6%,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294.6GWh,同比增长90.7%。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增长27.7%和26.2%,动力电池装机量为58.94GWh,同比增长了28.8%。


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车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全球锂离子电池第一制造大国和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国,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必将为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据乘联会统计,2020年新能源车出口22.4万台;2021年新能源车出口59万台,2022年累计出口新能源车112万台,2023年1-3月出口新能源车39万台,分别同比增长163%、90%、84%,虽然增长比例在减少,但出口绝对数量的的确确是在快速增长!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与会专家就退补对市场的影响、芯片供需情况、电池核心原材料价格等因素进行了深入解析后一致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有望达到9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30%。

134418_438785_gsdt.jpg

储能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是锂离子电池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国家坚定实施双碳战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弃风弃光”现象严重、发电设备不稳定性增强等问题,调峰调频需求与日俱增。储能电站能够灵活调节电力资源,成为解决“弃风弃光”和满足调峰调频需求的有效手段。


目前,储能行业处于多项技术共同发展阶段,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具备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配置灵活等优势,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技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1月29日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五部门在2022年8月24日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还处于发展初期,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GW,在2022年新增装机中,锂离子电池技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占比高达94.5%。2021年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48GWh,同比增长260%;2022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130GWh,同比增长170%;2023年季一度,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42GWh,同比增长28%,增长略低于预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碳酸锂价格高位下跌导致观望气氛浓厚所致。


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推广应用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成本偏高,未来随着技术创新,锂离子电池成本继续下行,叠加国家政策推动,锂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从而推动锂电池需求量进一步扩张。


其次,海外储能电池贸易环节比较复杂,销售路径比较长,2023年第一季度主要还在消化去年第四季度库存,因此,随着库存清理,储能电池出口增长可期。展望2023年,储能电池行业仍将呈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134438_909207_gsdt.jpg

总体来讲,从数据看,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动力电池装机量、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长比例都有所减缓,但更多的是由于以碳酸锂为代表的电池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导致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所致。进入今年第二季度,以碳酸锂为代表的电池材料价格跌入市场预期空间并相对平稳,在第一季度消化库存后,性价比、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的锂离子池行业必将再续升势。

--------------

2023先进正极材料技术与产业高峰论坛

时间:2023年8月15-16日

地点:重庆帕格森蒂两江蒂苑酒店

参会咨询:马经理13621089010

扫描下面二维码报名、了解详情




欲了解更多,点击进入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
推荐 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