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全球新能源汽车都在“去补贴”


来源:中国汽车报

[导读]在全球范围内,市场驱动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真正动力,市场导向才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www.188betkr.com 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市场趋旺、补贴退坡——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共识。6月14日,英国宣布取消对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500英镑(目前1英镑约合8.21元人民币)补贴,持续了11年之久的补贴功成身退;美国政府为每家车企前2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补贴7500美元(目前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目前特斯拉、通用汽车在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已超过20万辆,而福特、丰田也即将达到这一门槛;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也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历史使命,告别市场……


“在全球范围内,市场驱动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真正动力,市场导向才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01市场逐渐成熟补贴功成身退


无论是在中国、欧洲、还是美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早期阶段,为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政府出台补贴政策成为共同的选择。


自2011年以来,英国政府补贴支持了近50万辆电动汽车的销售,总投资超过14亿英镑。英国政府官员透露,“电动汽车市场的巨大成功”,是促使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之一。自补贴政策实施以来,英国纯电动车销量从2011年的1000辆增至现在的几十万辆。此前,英国电动汽车补贴已经开始退坡,但这对该国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例如,去年年底,英国政府上调了电动汽车的补贴门槛,虽然售价在3.2万英镑以上的特斯拉Model3无法享受补贴,但该车型的销量依然名列前茅。很明显,英国消费者不再需要补贴的激励去购买新能源汽车。


近日,挪威政府公布修订后的国家预算,称目前针对电动汽车的增值税豁免将被终止。也就是说,从2023年1月1日开始,消费者在挪威购买价格超过50万挪威克朗(目前1挪威克朗约合0.67元人民币)的纯电动汽车时,需要缴纳增值税,这标志着部分高价车型增值税豁免政策的结束。过去十几年来,挪威一直对所有纯电动汽车免征购置税,由此使得挪威电动汽车市场飞速发展,销量占比从2011年的1%升至2021年的65%。此外,挪威还计划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停止销售燃油车的国家。


无独有偶,德国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安·林德纳近日也表示,德国是时候结束对电动汽车的补贴了。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还对电动汽车进行补贴将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德国每辆新能源汽车在生命周期内补贴最高达2万欧元(目前1欧元约合7元人民币),甚至高收入群体也享受补贴,这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在高通胀的背景下显得十分危险。而且,在能源价格不断飙升的当下,电动汽车的拥车成本也比燃油车要低。


而美国自2008年起开始为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提供补贴,一家汽车制造商在美国销售的前20万辆电动汽车每辆车可获得7500美元补贴;当销量达到20万辆时,补贴将逐渐退坡直至取消。特斯拉、通用汽车已率先达到这一门槛,其他主流车企也在奋力追赶。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也将于今年年底到期。去年年底,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了2022年补贴标准较2021年退坡30%(非公共领域),并宣布在2022年12月31日之后彻底退出。另外,2015年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开始在全国实施,原计划2017年截止,后来延期至2019年12月31日,之后又延期至2022年12月31日。


02渗透率破20%规模效益凸显


近年来,得益于多年的补贴政策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再加上车企加快推出新车,市面上可供选择的新能源车型越来越多,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渗透率不断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在疫情反复、供应链短缺的多重影响下,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成为推动整体车市复苏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能跑赢大盘?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驱动日益明显,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从欧美到中国,很多车企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都供不应求;二是消费者反馈良好,近年来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无论在车辆性能、续驶里程等方面,还是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很多方面胜过传统燃油车,得到消费者认可;三是虽然近两年来供应链“黑天鹅”事件频出,导致关键零部件短缺,但很多车企将芯片和其他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优先向新能源汽车倾斜,较好地保证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供给。


例如,受制于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今年6月,欧洲汽车销量继续下滑,但电动汽车再次逆势上扬。欧洲主要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挪威、西班牙、意大利、瑞典)电动汽车销量合计14.21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8.1%,整体渗透率达到20%。虽然短期内欧洲由于通胀压力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减弱,但随着供应链以及物流逐渐回暖,欧洲电动汽车销量有望继续反弹。


从各大市场表现来看,今年5月,德国电动汽车销量为5.24万辆,渗透率达到25.3%;法国2.55万辆,渗透率达到20.1%;英国2.28万辆,渗透率为18.3%;瑞典1.25万辆,渗透率为47.4%;意大利1.18万辆,渗透率为13.8%;挪威0.98万辆,渗透率高达85.1%;西班牙0.73万辆,渗透率为7.4%。


在中国,今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4.7万辆,环比增长49.6%,同比增长105.2%;2022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00.3万辆,同比增长111.2%。其中,今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4%,新能源乘用车达26.3%;今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4.1%,新能源乘用车达24.3%,相比去年同期的8.6%和10.5%大幅提升。


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表明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彻底驶上快车道,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上海、吉林疫情得到良好控制,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迅速恢复,业界共同认为,如无意外,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还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全年同比超过去年几乎没有悬念。


范永军认为,从欧美到中国,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大幅退坡甚至终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市场需求依然旺盛,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新能源汽车市场驱动已经逐渐成熟。市场渗透率破20%,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式步入由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只要用户渗透率够高,新能源汽车在规模效应和商业回报方面都将有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私人消费持续增长,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释放,新旧造车势力也争相打破销量门槛。市场需求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兼之产业在技术、产品方面的积淀与突破,未来新能源车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03全面加强基建破解里程焦虑


自新能源汽车诞生以来就如影随形的充电焦虑、里程焦虑,无不与充电基础设施紧密相关。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虽然民众对于电动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基础设施仍成为电动汽车普及的最大掣肘。试问,如果电动汽车充电就像燃油车加油一样方便,用户还会有“里程焦虑症”吗?因此,虽然上述多国削减或者终止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但依然发力充电、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真正做到让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无后顾之忧。


例如,英国在终止电动汽车补贴后,专门拨款3亿英镑,将补贴重点转向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等新能源汽车推广较为薄弱的环节。而且,从2022年起,英国新建住宅和其他建筑物,如超市和工作场所,以及正在进行重大翻修的建筑物,必须强制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德国政府更是大手笔,其日前宣布,到2024年将继续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55亿欧元的补助。法国则从完善国家公路网的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发力,日前启动了1亿欧元的补贴计划,资助在国家公路网络建设更多电动汽车充电站。


在欧盟“Fitfor55”减排一揽子计划中,欧盟委员会要求各成员国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主要道路每隔60公里就有1座电动汽车充电站。根据预测,到2035年,欧洲将有1.3亿辆电动汽车上路,需要900万个公共充电桩,以及5600万个家用充电桩。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不甘示弱。近日,白宫在其官网宣布,计划在2023年之前完成建设一个由超过50万个公共充电桩组成的全国充电网络。据悉,美国政府将为此拨款50亿美元,以助力美国汽车业向电动化转型。白宫在政府部门文件中提议,美国各州应该优先在州际公路投资,州际公路每间隔80公里就应该设有充电设施,同时充电桩离公路距离不应超过1.6公里,每个充电站至少要布置4个充电桩,可同时满足4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充电基础设施成本的80%由美国政府承担。


在中国市场,主管部门也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新充电桩、快充、超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自2015年以来,主管部门多次印发文件,引导地方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逐渐将新能源汽车地方财政购置补贴转向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环节。2021年末,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其中显示,针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本次安排约385亿元资金,其中包含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的补贴资金。在地方层面,也不乏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财政补贴。其中,在补助形式上,既有按照财政补贴标准下拨的资金补助,也有与重点新能源汽车企业或充电基础设施企业合作投资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与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相比,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在多数国家仍然是个‘卡脖子’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事关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和车企销量,也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将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重点转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既是夯实薄弱环节,也是破解多种焦虑,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消除后顾之忧之举。


04去补贴、促消费二者并不矛盾


虽然全球新能源汽车进入“去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驱动特征日益凸显,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各国纷纷出台多项针对性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作为很多国家支柱性产业的汽车业成为“促消费”的重点,多国都出台了促进汽车消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新举措。从政策端、企业端到消费端正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的释放。


在欧洲大陆,由于多个国家陆路相通,驾车出入境简便甚至免签,因此,在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上一些措施也是大同小异。例如,在英国、法国、挪威等国,电动汽车车主可以享受免费停车、使用公交车道等优惠措施,而且挪威还免除电动汽车过路费、公共充电桩慢充等费用。此外,欧洲多国也对个人安装充电桩提供补贴。其中,在英国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安装个人充电桩可获得最高75%或500英镑的政府补贴。在德国,个人安装22千瓦的充电桩,可补贴3000欧元;安装100千瓦的充电桩则补贴1.2万欧元,加入公共电网可获得5000欧元补贴;在法国,个人安装充电桩可减免30%的安装费用。


在企业层面,企业也从多个维度发力,给消费者送实惠。例如,大众集团为普及旗下新能源汽车,在很多地区推出了电动汽车“以租代售”措施,为消费者减轻了购车负担,在为他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电动汽车的销量。今年第一季度,大众集团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65%,达到9.91万辆,其中包括奥迪、保时捷和斯柯达等多个品牌的电动汽车销量。


在中国市场,“促消费”也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词。在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要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同时要考虑当前实际,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期问题。除了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很多地方也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措施,包括全免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免费送绿牌、不限购、免费停车等。在企业层面,多家企业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开展促新能源汽车消费活动,如上汽通用五菱发布了10亿元购车补贴政策,全系产品单车最高给予2.1万元补贴并附送交强险;东风日产e-POWER电动车型全免购置税再加购车优惠,累计可以为消费者节省2.8万元。


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积极性大大提升。“现在是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好时机。这些优惠措施相叠加,不仅抵消了前段时间新能源汽车涨价的部分,还有1万元左右的优惠,又送新能源牌照,机会难得。”刚买了新能源汽车的广东车主宋军向记者表示,特别是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健康出行成为很多个人和家庭的“刚需”,而购买新能源汽车不仅上牌容易,而且还具有使用便利、维修保养方便等优点。


刚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北京车主梁琛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消费者之所以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有多重因素,一是相对于节节攀升的油价,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低的优势凸显;二是在像北京这样的很多大中城市,充电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三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各方面性能整体有了快速提升,以往的充电焦虑、里程焦虑、安全焦虑有了大幅度的缓解,像近期上市的多款快充电动汽车,充电5分钟可续驶200公里,在便利性方面与燃油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打消了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种种顾虑。


“从欧美到中国,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正在进入一个由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新阶段。”于冬生认为,不管是在政策、企业还是消费者层面,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习惯正在形成,而且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服务设施都在不断完善,增强了消费者购买以及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新能源汽车将在市场驱动的赛道上越走越远。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本身也是以市场手段来拉动经济复苏的路径。”薛旭表示,在疫情反复导致4月汽车销量下行的情况下,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成为一个撬动经济上行的重要杠杆之一,从5月汽车产销呈明显恢复性增长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不仅能加快推进汽车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更是助力经济振兴的重要抓手。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文正)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1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