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负极材料加速迈入“硅”时代,企业纷纷“亮剑”!


来源:www.188betkr.com 初心

[导读]在传统的石墨负极能量密度的潜力已经充分挖掘的情况下,动力锂电池想要进一步发展,提高电池容量,硅系合金负极成为当前解决能量密度问题的最佳手段之一,因此许多厂商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硅基负极材料。

www.188betkr.com 讯在传统的石墨负极能量密度的潜力已经充分挖掘的情况下,动力锂电池想要进一步发展,提高电池容量,硅系合金负极成为当前解决能量密度问题的最佳手段之一,因此许多厂商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硅基负极材料。

从需求来看,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硅碳负极的出货量0.9万吨,约占全部负极材料出货量的2%。预计硅负极材料的销售将从2023年真正开始,到2025年,全球硅负极材料的需求预计将以7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而从供给方面来看,国内外的硅基负极材料的进程正在加快:


一、国外产业动态

1.8月14日,美国电池材料初创公司Group宣布,其位于华盛顿的首个锂电硅碳负极材料工厂正式上线,年产量120吨,预计在今年年底产能可以翻番。其开发的“SCC55”可直接替代传统石墨负极,提高50%的能量密度。

2.三星SDI今年将推出第二代含硅量7%的电池硅基负极,预计2024年发布第三代,硅含量为10%,并且公司正考虑从韩国两家公司采购硅基负极材料。此前三星SDI曾发布第一代硅含量为2%的负极材料,并在2018年首次应用于电池。


二、国内产业动态


1.贝特瑞布局最早(2006年),产品已批量供应三星、松下,现有产能3000吨,与华为合作开发硅基负极材料相关项目并对相关技术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2.璞泰来从2014年开始布局,与国内硅碳技术最为领先的中科院物理所合作,现已具备中试线。其公司的硅碳负极材料目前以软包电池和方形电池应用为主,随着产业链的配套,例如低膨胀的粘结剂、改善首效率的添加剂等的推出,会加大硅碳和硅氧材料在方形电池的应用。公司已经具备中试规模的硅碳和硅氧能力,根据市场需要会加大规模。


3.杉杉股份在今年半年报披露,其掌握了硅基负极材料前驱体批量化合成核心技术,搭载该技术所合成的材料已经通过下游核心客户测试,且突破了预锂化硅材料嵌入均匀性技术瓶颈,该款材料处于海外主流客户测试的第一梯队。


4.硅宝科技公司目前已建成产能50吨/年的硅碳负极材料中试生产线,公司“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通过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送样多家电池厂商进行共同开发,目前收入较少,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未来将根据与厂商的合作进度放量生产。


5.石大胜华投资6194.96万元建设1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包含生产装置及配套的储运设施。生产技术来自美国HICO公司,石大胜华称已与技术提供方达成初步协议。


6.新安股份7月在互动平台表示,与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合作的硅碳负极材料项目预计将于7月底之前完成中试的工程建设,预计下半年可以中试出样进行量产测试。


7.4月9日广汽集团在广汽研究院举办了2021广汽科技日,在介绍续航1000公里的动力电池时,广汽集团表示其解决方案是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这一技术既实现了硅负极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又解决了硅材料膨胀的问题。


8.目前,长虹新能源材料实验室已完成800-1200 mAh/g以及1200 mAh/g以上容量规格硅基负极系列产品的开发,其首次效率(>90%)、循环寿命、体积膨胀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满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长续航能力和高容量需求,未来将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

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取决于电池的能量密度,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续航里程要求不断提高,高能量密度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方向,而在容量方面硅负极材料相比传统石墨负极有明显的优势。相信未来硅基负极材料将开启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新篇章,而在硅基负极材料公司中有研发和市场优势的先行者必将大大受益!

参考来源:高工锂电网、科创板日报、DT新材料、钜大锂电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初心)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8

作者:初心

总阅读量:85184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