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领域院士盘点(一)


来源:www.188betkr.com 黑金

[导读]锂电池领域院士盘点。

www.188betkr.com 讯


陈立泉院士



1940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专注中国锂电池第一人。


他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近年来,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25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余项。


2021年1月17日,陈立泉院士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上表示:“目前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到了300瓦时/公斤,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下一步或者新一代电池要发展固态电池,逐渐要过渡到全固态锂电池。同时我们还应该发展钠离子电池,它的电解质目前是液态电解质,下一步也要发展固态钠离子电池。”


欧阳明高院士



汽车动力系统专家,长期从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究。1958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县。198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1984年于大连铁道学院获硕士学位,1993年于丹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明高院士长期从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系统研究(包括电控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电池系统、多能源混合动力等),尤其是在面向排放控制的发动机新型电控高压喷油原理与系统研制、保障电动汽车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机理与主动防控,优化燃料电池耐久性的燃料电池/动力电池混合动力设计与控制方法等三方面开展了从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推广应用的系统性工作,建立了汽车动力系统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欧阳明高院士入选Research Interfaces锂电池领域全球十大研究者。在欧阳明高院士的上榜理由中,Research Interfaces这样写到:“电动汽车的电池包中储存了大量能量,一旦发生故障,电芯中能量会很快释放出来,并加热成百上千的其他电芯,造成严重火灾,这时候就需要考虑电池包的安全问题。欧阳明高是电池老化和故障方面最著名的专家。他所领导的课题组研究涵盖了从电池管理和故障诊断到热失控及其蔓延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关心电池安全,他是你必须要关注的人。”


吴锋院士



新能源材料科学家,生于北京。1981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化工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高技术(863)功能材料专家组副组长等,被国家科技部聘为973计划二次电池项目连续三期的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材料学科首席教授。


我国绿色二次电池与相关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新型二次电池与相关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率先提出采用轻元素、多电子、多离子反应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学术思想,研发出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与关键材料,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为我国新能源材料和新型二次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多项;还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四项国际奖。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被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陈军院士



1967年生,1985-1992年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并于1992年留校工作;1996-1999年在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材料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自2002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陈军院士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已在Nature Chem.、Nature Commun.、Science Adv.、JACS、Angew. Chem.、Adv. Mater.、《中国科学:化学/材料》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他引65000余次。编著21世纪化学丛书《能源化学》《化学电源:原理、技术与应用》等著作。获中、美、欧发明专利授权23项,其中多孔尖晶石与层状电极材料的专利获得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20年重要锂电成果有:

?Nat. Rev. Chem.:实用锂电池有机电极材料的前景

?Angew. Chem. Int. Ed.:紫精晶体作为锂电池正极的储能机理及结构演化

?Materials Today:锂离子电池高能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钱逸泰院士



江苏无锡人,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起为山东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8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新型过渡金属氧化物,无机非金属等纳米材料制备;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自组装制备及应用;3、新型纳米材料及复合纳米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近年来,钱逸泰领衔的资源循环与清洁能源创新团队从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化学制备的研究,发展了纳米硅等电极材料的简单合成技术,并被全球著名期刊《Nature Materials》作为亮点研究报道。


2020年重要锂电成果有: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MXene骨架上非晶液态金属成核晶种实现各向同性的锂成核和生长助力无枝晶锂负极

?Adv. Energy Mater.:通过改变阳离子溶剂化鞘结构在水系电解液中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室温液态金属的界面钝化实现5 V锂金属电池在商业碳酸酯基电解液中的稳定循环

?ACS Nano:商用合金和CO2制备的二维硅/碳助力柔性Ti3C2Tx-MXene基锂金属电池


万立骏院士



1957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新金县,1987年6月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发展了化学环境下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纳米图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于能源转化和存储器件的表界面化学、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学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设计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并应用于能源和水处理领域。


2020年重要锂电成果有:

?Angew. Chem. Int. Ed.:通过人工非晶正极电解质界面实现持久电化学界面助力固/液态混合锂金属电池

?Angew. Chem. Int. Ed.:利用中温转化化学构建空气稳定、锂沉积可调节的石榴石界面

?Angew. Chem. Int. Ed.:准固态锂金属电池中锂枝晶及其固态电解质界面层的界面演化

?J. Am. Chem. Soc.:准固态锂电池中LiNi0.5Co0.2Mn0.3O2表面正极界面层的动态演化

?J. Am. Chem. Soc.:全固态合金金属电池的微观机理:调节均匀锂沉积和柔性固态电解质界面演变


信息来源: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材料牛、腾讯网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13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278834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