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方向丨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www.188betkr.com 墨玉

[导读]自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发现超导电性以来,已经有5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和超导相关的研究。1986年铜氧化合物超导体的发现,掀起了全球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www.188betkr.com 讯自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Onnes发现超导电性以来,已经有5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和超导相关的研究。1986年铜氧化合物超导体的发现,掀起了全球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此背景下,1987年当时的国家计委批准在物理所筹建国家超导实验室,1991年4月通过验收,后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系列,并正式面向国内外开放。1995年8月通过第一次评估,获B类第一名。2000年5月通过第二次评估,被评为优秀(A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年1月,被人事部、中国科学院评为"先进集体"。2004年12月,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周兴江研究员,向涛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方向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大致分为新超导材料探索、超导电性机理研究、超导材料物性研究和超导薄膜物理与器件等四个方向。目前共设有八个课题组:


(1)基于高通量组合薄膜技术的新超导体探索和物理研究;

(2)介观尺度超导体中的量子现象的研究;

(3)探索高温超导体及相关的机理研究;

(4)超导薄膜材料和器件的物理及应用;

(5)超导材料和其它量子材料的光电子能谱研究;

(6)利用中子散射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

(7)新奇超导体功能与机制的核磁共振研究;

(8)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探索研究。


此外,超导实验室还包括国家超导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和公共实验服务平台。


学术团队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和队伍建设,拥有一支优秀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有研究员16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2人。同时实验室更有一批工作在第一线的年轻人和研究生,他们思维活跃,睿智进取,给实验室带来生机和活力。由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的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遍及世界各地的重要科研机构。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在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优化人员结构,延揽优秀人才,发展尖端独特的实验研究技术,努力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同时与国际和国内著名的研究机构进行长期、务实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努力将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国际一流,为今后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奠定基础。


研究进展


发现具有新型[BiS2Cl]2–层状结构的超导体Bi3O2S2Cl

超导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合作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发现新型结构和更高Tc的准一维Cr基超导体

双层铁基超导体中的奇偶调制自旋共振模

发现112型铁基超导体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层状氮化物MNCl (M: Hf, Zr)中电场诱导的稳态超导电性

FeSe超导体中强烈各向异性超导能隙的轨道起源

硫族化合物三维拓扑绝缘体高压研究进展

高熵合金Ta-Nb-Hf-Zr-Ti在超高压力下超导电性稳定性的发现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超导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国际国内超导研究学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实验室承担着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多个重大研究项目。目前在实验条件、研究水准、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各个层面得到显著提高,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实力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实验室建立和完善的系列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自旋分辨光电子能谱、中子散射、扫描隧道显微镜、核磁共振、高压强磁场极低温综合极端条件、红外光谱等一系列高端实验研究手段,在超导和相关量子材料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新型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掀起了高温超导研究的另一波高潮,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型铁基超导材料的发现以及相关的物性研究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参考来源: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百度百科


(www.188betkr.com 编辑整理/墨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 9

作者:墨玉

总阅读量:5216707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