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干福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光学、材料科学家。1933年生于浙江杭州的他,今年已经85岁。但对于光学玻璃的研究及著作撰写的工作却一直未曾停歇过。曾任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77~198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1985~1998),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4~199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8~1999)。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协和上海市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名誉理事长、?辞海?和?大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出版多本玻璃著作 科研撰写两不误
1952年,干福熹院士参加工作后,在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那段时间,基本上从事光学玻璃的工艺技术的研究。1956年到苏联学习,研究方向转到了玻璃的物理化学。20世纪7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干福熹院士抓住机会尝试应用相关技术建立了无机玻璃物理性质计算体系,并于1981年在科技社出版了《无机玻璃物理性质计算和成分设计》一书。
1988—1990年,基于在玻璃的光学和光谱学性质领域的研究成果,干福熹院士邀请了国内近20名玻璃研究领域的专家,精心撰写各专题、在科技社出版了《现代玻璃科学技术(上、下册)》。这套书荣获了1992年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2年干福熹院士在科技社出版了《数字光盘和光存储材料》一书。
为了更好地总结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投身的光学与光电子学工作,干福熹院士还邀请到十多位资深的、在此领域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参加并撰写了18—20世纪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过程的回忆性文章,并于2014年出版了《中国近代和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发展史》一书。
干福熹院士最早组织编写的《光学玻璃》(上、中、下册)是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出版后引起国际上同行和科学家的关注,影响力颇大;还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现在四五十岁的同行和科研工作者,看到干福熹院士后会说他们是看了这套书长大的。
干福熹院士说:“《光学玻璃》之所以能得到那么高的关注度,是因为在其出版之前国内没有图书讲述这么基础的内容。
“我对自己这一生的工作还是颇感欣慰的。一个人对工作要孜孜不倦,要务实。一个人在国际上很有知名度,就是因为他的工作很有名,要多看看国际上的反应。这些年来,专著的写作成了我工作的一个方面。”干福熹院士说。专著写作是科研工作的总结和提升。通过撰写这些专著,对相关的科研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发表专著,他在我国建设光学玻璃研究和开发中心、第一埚光学玻璃的诞生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实版《马说》
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在干福熹院士求学道路上,却遇到了很多治学严谨的老师。
第一位是他在职业学校的科主任徐瑾女士。1949年春,杭州解放之后,年轻的干福熹想要报名参军、参加土改工作队。但徐瑾老师认为他年轻,学习基础好,应该进大学深造,之后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丈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系主任李寿恒先生。受徐瑾启发,他报考浙江大学,并在20多名报考者仅录取一名的情况下,考上了浙大化工系。
第二位是中国光学界的老前辈龚祖同先生。在龚祖同的指导下,干福熹这批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和一些有熔制一般玻璃经验的工人师傅一起,下到工厂,从维修煤气炉、建立玻璃熔炉、铺设煤气管和油管做起,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干福熹说:“龚祖同把研制光学玻璃看成自己的生命,他的敬业精神使我受到潜移默化的深刻教育,建立起‘为了祖国的需要,干什么学什么’的决心。”
第三位是苏联功勋科学家A?阿本教授。在阿本教授的指导下,干福熹从事玻璃结构和性质的基础研究,进入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三年学习期间,他在苏联期刊上发表了5篇文章,获得化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
好夫妻更是好同事 为科研付出巨大代价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干福熹院士的背后的女人叫邓佩珍,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化工系,与他相识于长春的光学玻璃车间。
干福熹院士后来回忆说,“在长春光机所,我们都是做光学玻璃的,到了上海之后,她觉得我们两个总在同一个研究领域,有些工作不好展开,所以转行去做激光晶体,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就是一个纯粹的、只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人,到死也没担任过任何官职。我们家开过专门的家庭会议,都劝她不要这么拼命工作,但她不肯,她的心愿就是全心扑在研究工作上。”
妻子邓佩珍因工作需要,频繁接触X射线,这也导致他们的两个女儿先后都在不到一周岁时夭折。直到1968年,他们才在上海有了第一个儿子。“为了能够深入研究激光晶体,邓佩珍下决心在上海建立了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实验室。这时候,虽然已经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也加强了辐射防护,但因为有先前的经历,邓佩珍担心射线会对实验室人员有什么预料不到的影响,所以她坚持不让女同志和没有孩子的男同志参加。在这方面,我是非常佩服她的。”干福熹院士说。
参考文章: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技人物志】干福熹:我和科技社的结缘几十年
“激光开拓者”——干福熹
图片来源: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