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砂进口量价猛增亟待引起关注


来源:

标签 铁矿砂
铁矿砂是铁和钢的原材料,是铁元素(Fe)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铁矿砂先经过粉碎,再在熔炉中高温加热提炼成铁,然后去掉杂质便成为钢。钢经过轧延,即可制成各种钢制品,广泛用于家电、汽车、机械、房地产等各行各业。钢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原料性商品,对下游各领域、各行业乃至经济发展全局,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铁矿砂与石油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二者都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战略资源;第二,我国生产能力均严重不足,进口依赖程度高;第三,国际市场价格都呈快速上涨趋势,其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造成直接影响;第四,都需要巨大的海运运力,运输距离长,容易受制于人。因此,政府有必要像关注石油进口一样关注铁矿砂进口,研究提出维护其进口安全的战略措施,以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口数量和价格持续激增

近年来,我国铁矿砂进口量迅猛增长,进口价格成倍增加。2003年,我国共进口1.48亿吨铁矿砂,占世界总贸易量的26.43%,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估算,2003年世界新增海运量的近80%在为我国运输铁矿砂等原材料。2004年以来,不同国际市场板块的铁矿砂价格比2003年年初上涨了37%—52.3%,我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2004年1—11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87亿吨,同比增长39.8%;进口金额114.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倍。仅因铁矿砂进口价格上涨因素,我国在2004年的前11个月内就多支付了55.8亿美元,相当于每天多支付1691万美元。

铁矿砂进口“量价猛增”的局面,还可以从各地方海关的统计分析中反映出来:据天津海关统计,2004年上半年天津口岸进口铁矿砂1094.2万吨,价值7.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3.1%和2.5倍。进口平均价格65.2美元/吨,较去年同期的24.48美元/吨增长2.3倍;据宁波海关统计,2004年1—7月份宁波口岸共进口铁矿砂1720万吨,进口额1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3%和1.7倍;其他主要口岸也都有类似的反映。

业界预计,2005年全球铁矿砂价格将继续上涨。澳金属矿产品咨询公司最近预计:受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需求旺盛的影响,全球铁矿砂价格2005年将继续增长20%。该公司还预计,由于价格难以长期在高位运行,2006后全球铁矿砂价格有可能趋于平稳。

供求失衡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我国铁矿砂进口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国内钢材需求快速扩张。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地交通、能源、水利、电力、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上马,这需要消耗大量钢材;二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汽车、机电、造船等行业成为钢材消耗大户。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高达444万辆,居世界第四位,当年机电产品出口超过1900亿美元。专家估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或超过1000万辆,这都要以大量铁矿砂进口和大量钢材消耗为基础和代价。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阶段,钢材消费相对较低;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的阶段,钢材消费呈快速上涨趋势;人均GDP在2000—4000美元的阶段,钢材消费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上;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的阶段,钢材消费将呈下降趋势。根据这一规律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钢材消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我国钢产量已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到2.2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产量超过2亿吨的国家。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生产规模继续扩大,钢产量持续上升,1—6月我国产钢1.03亿吨,钢材1.08亿吨,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和17%。

钢产量的强劲增长,直接带动了铁矿砂需求不断攀升,而国内铁矿砂资源有限。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我国铁矿石探明储量为593亿吨,可开采量仅为125.5亿吨,且多为贫杂矿,平均品位比世界低11个百分点,加上很多企业生产设备老化,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产量越来越低,已不能满足国内钢铁生产的需求,导致年30—40%的铁矿砂消费只能依赖进口。

据我国地质调查局《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报告显示,我国现存的铁矿砂等金属矿山,大多数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目前已有2/3的矿山呈现老化状态,保有储量严重不足,再加上近些年我国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减少,造成许多矿山资源枯竭、后备资源接替基地匮乏,企业生产陷入困境。该报告预期:2010年前后将是我国大中型矿山关闭的高峰期,届时全国25种主要金属矿产大中型矿山的数量,将从目前的415座减少到188座。而按照目前资源的保有储量,到2010年,我国46%的主要有色金属矿山将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到2020年,仅有不足20%的矿山能维持生产。

因此,我国铁矿砂供求的基本格局为:一方面是需求持续旺盛;另一方面是供给严重不足。如果在勘探和替代资源方面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未来铁矿砂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将会进一步提高。这就意味着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铁矿砂进口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进口规模逐步扩大的态势将不可逆转。

负面影响正在显现

由于铁矿砂进口数量和价格不断攀升,已经对钢铁制造业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产生了较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铁矿砂进口数量和价格快速上涨,直接导致国内钢铁生产企业的成本大幅增长,利润向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大量转移,原有的成本优势受到削弱。目前,铁矿砂进口价格已接近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如果继续上涨,短期内势必对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中长期将影响我国钢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甚至威胁我国钢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铁矿砂进口价格走高以及钢铁生产企业成本增加,必然会推动下游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对汽车、家电、房地产、机械制造等范围广泛的行业造成巨大成本压力。这些行业的成本压力又通过不同途径,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进而推动整体物价走高和通货膨胀,影响我国所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铁矿砂进口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钢铁业发展的软肋,使我钢铁业以及整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能面临国际供应商联合提价的考验。国内众多钢铁企业都有铁矿石进口经营权,生产需要迫切,但采购过于分散,而供应商则相对集中,致使国内企业在与国外铁矿砂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时处于被动地位;第二,面临远洋运输费用上涨的考验。大量的铁矿砂进口需要通过远洋运输完成,而随着远洋运输费用的上涨,我国钢铁企业及广大消费者将需要更多的额外支付;第三,面临国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局部战争的考验,一旦与我国铁矿砂运输线有关的国家发生政治动荡,或者我被迫卷入地区冲突,我国铁矿砂运输线极有可能被切断。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规避风险

  铁矿砂进口快速增长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是潜在的和巨大的。如果铁矿砂进口出现问题,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远,基本上与石油相当。尽管目前国际上铁矿砂供应相对充足,但仍有必要从战略高度防患于未然,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将风险降至最低。

  一是促进铁矿砂进口市场多元化,实现稳定和可靠的进口供应,以确保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需求。

  澳大利亚、巴西是世界铁矿砂生产大国,随着近年来国际铁矿开采业不断开展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少数跨国公司已经主导了全球铁矿砂的出口贸易权,铁矿砂就此成为高利润行业。目前,印度、南非、加拿大、秘鲁、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国家也开始了铁矿砂生产,已逐步成为世界铁矿砂出口的后备基地。特别是印度,现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达170亿吨,年产量达1.2亿吨,已成为亚洲铁矿石储量和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印度与我国之间运输距离相对较短,因此我国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扩大进口来源地,着眼未来,分散风险。

  二是考虑成立进口采购托拉斯,通过实行联合采购、签订长期订货合同等途径,努力控制进口成本。

  我国是铁矿砂进口大国,如果改变目前分散采购的局面,就完全有能力影响铁矿砂的国际贸易价格。针对目前国际市场上铁矿砂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国内行业协会、有关企业应组织起来,统一对外,以联合采购方式进口铁矿砂,增强与铁矿砂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的能力。初步估计,按照铁矿砂目前的进口价格水平,如果能采取措施将进口价格降低10%,则国内企业每月可节省约1亿美元。据我国驻悉尼总领馆的资料显示,澳大利亚FMG公司近日与湖北文峰铁矿公司签订了总价值达10亿澳元的铁矿砂长期供应合同,将在20年内每年向文峰公司出口200万吨铁矿石。制订长期采购合同也有助于降低进口成本。

  三是推动国内钢铁企业“走出去”,加大到境外投资参股开发矿山的力度。

  目前,国内一些钢铁生产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发铁矿砂资源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矿山生产投资所需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周期长,风险也相对较大。有关企业应在充分认证、周密计划的基础上,对有发展潜力的国家或地区的矿山进行战略投资,以确保铁矿砂在中长期内保持稳定供应。

  此外,还应加强对国内矿山的勘探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砂的竞争力,同时适当控制国内钢铁生产规模,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国内钢铁工业协调健康地发展,以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安全、平稳运行。(国际商报 严启发)
推荐 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