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专家;他参与制造了运-20、C-919等大飞机,歼-15、歼-31等新型战斗机钛合金部件;他起步迅速、屡屡破格晋升、荣获无数荣誉,他就是中国3D打印的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
学而不厌,勇往直前
王院士对待学习工作永远怀着一颗上进、进取、不满足的心。中学时期,王院士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学习,据王院士的中学老师李辑熙(以下简称“李老师”)回忆,当年的王院士在班里并不算天赋最好的,但是绝对是最勤奋刻苦的。大学期间,王院士待的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的教师研究生阅览室,那里有很多原版外文专著,他如饥似渴的汲取着知识。泡在图书馆的日子,使王院士打下了扎实的材料学科基础,同时也提高了英语水平。
1986年,王院士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来临,王院士和众多毕业生一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直接工作还是考博深造?在选择面前,王院士没有犹豫不决,他抱着挑战自己的决心,果断的选择继续深造读博。1986年9月,王院士考上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
读完博士的王院士依旧不满于现状,1989年7月,王院士又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温合金研究室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10月获“洪堡研究奖学金”赴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工作,1994年11月回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王华明院士在科研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屡屡破格提升。29岁,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33岁,破格晋升教授;34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王院士认为:“很多时候,人生的轨迹由不得自己设计,但进取向上、锲而不舍、期待更好的明天就是前行的动力。”
不忘初心,饮水思源
王院士一路走来始终不忘初心。中学毕业至今,王院士一直和李老师保持联系。从早期的写信表达感恩恩师的教育之情,汇报学习和工作情况,关心恩师的身体状况,到如今一段时间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每次回家乡都去看望李老师。王院士始终感恩中学时期李老师对自己的教诲。
王院士认为,他的科研之路是从交大起步的。在交大三年的求学时光里,老一辈交大人科学严谨的学风、务实的工作作风,深深的影响了他。王院士认真的说:“交大严谨的学风、对基础的高要求、对科研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我受用终生。”
在交大研究生毕业后,王院士毅然决然踏上考博之路,没有了宿舍和助学金,王院士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这时,交大的老师们向他伸出了援手,导师纪嘉林和教研室主任周庆德老师,不仅帮助写推荐信、张罗着找房子住,还慷慨解囊借给他生活费。在交大人的帮助下,王院士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间。
如今,王院士受聘交大机械学院兼职教授,并与交大卢秉恒院士、蒋庄德院士、徐宗本院士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智能制造创新网络。王院士说:“我是交大人,交大培养和成就了我,交大就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坚强后盾。”
“人这一辈子总得干点事情”
在选择科研方向上,王华明院士建议“要去研究国家需要的、科学上有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只有你真正了解国家的需求、科学的前沿问题时,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王院士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人一定要有自信,这一辈子总得干点事情。当你回想青春时,还曾有为国家做过那么一两件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就够了。”王院士自信的说。王院士作为中国3D打印的带头人,长期从事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参与制造了运-20、C-919等大飞机,歼-15、歼-31等新型战斗机钛合金部件。王院士评价3D打印说:“看着零件像树苗发芽一样,一毫米一毫米地堆积成长,激光扫描一下,零件就长高一层,那种感觉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