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改革开放以来,支撑贵州经济命脉的产业主要是煤、电以及被人们称为“傻、大、黑、粗”的能矿企业。
近年来,我省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义: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把住绿色门槛,守住发展红线,贵州正在背水一战。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在做好“减法”与“加法”之间,贵州发展的脚步未曾停歇,绿色成为奋进贵州的底色。
“减法”。淘汰落后产能。
兼并重组,减少煤矿数量,关停或重组一批污染排放、能耗等较高的小水泥厂、小铁合金厂、小黄磷厂等,随着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一系列动作,能矿产业污染排放、能耗等大幅度减少。
淘汰落后产能,贵州坚决拒绝了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绿色底线已经守住,发展底线如何守住?
做“加法”。发展循环经济。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重新武装老工矿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资源有“前世”,有“今生”;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项目,突破能源瓶颈,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循环经济“双轮驱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均收入贵州“囊中”。
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659.39亿元,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897.16亿元,增长10.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为810.99亿元,同比增长9.8%。
贵州,正在绿色崛起。
做好“减法”,守住生态底线
能矿产业曾经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今,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大“杀手”,同时也让自身发展举步维艰。
落后产能退出历史舞台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将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2014年,国家下达我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为687万吨。我省自加压力,将淘汰目标任务定为728.5万吨。
“目标艰巨而宏大,对于全省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曾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心声。
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煤炭是贵州工业发展的心脏。要淘汰谈何容易?军令状已经立下,关键是抓好落实。
困难在前,唯有迎难而上。
每年年初,省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书》,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对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范围、完成期限、涉及企业、淘汰产能与设备工艺指标等做出明确限定,全省上下形成了“省市联动、各级推动”的工作格局。
一手抓淘汰工作,另一手得防止其“死灰复燃”。
部门联动履职,强化限制措施,一场联合战斗打响。
省经信委加强铁合金、焦化、水泥、黄磷、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同时协调电力部门对列入计划的有关企业实施强制性停电措施,确保按期关停。
省发改委对淘汰类水泥熟料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措施,并将征收差别电价收入专项用于我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省国土厅严格规划计划管控和土地供应,不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给落后产能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
省环保厅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等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均开展定期监督性监测工作,并依据监测情况对企业实施有关的环境管理措施。
省工商局依法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变更登记、注(吊)销登记和日常监管工作,并严把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市场主体准入关,对“新五小”企业和“十五小”企业一律不予登记。
省质监局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坚决不予受理;对查出存有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设备和生产工艺的企业,坚决不予通过审查。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市场准入标准等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严格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省银监局开辟“绿色信贷及安全生产”专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贵州电监办、贵州电网公司加强用电负荷实时监控,并对部分企业采取停(限)电措施,保证落后产能按计划关停。
部门联手,多方发力,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顺利推进。
2014年,我省实际淘汰落后产能728.5万吨,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淘汰落后产能,贵州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963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工业领域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450万吨目标任务,超过目标任务的104%,实现年节标煤354万吨。
做“加法”,以循环经济助力贵州发展底线
守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我省的第一重要,加快发展是我省的第一要务。
发展循环经济,贵州以此作为答案,一手牵起了发展,一手挽住生态。
截至目前,我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已达15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10年提高了10%,资源产出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初步建立了产业、企业、园区、县(市)多层次、多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斐然成绩来之不易。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大力引导、不断夯实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尤其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既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更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处。
如何破解资金难题?
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深入推进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解开了循环经济发展路上的资金困局。
贵阳市日处理215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总投资达1.4亿元。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贵阳市以特许经营方式引入社会资金,使得项目顺利进展。
兴义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引入社会资本后,不到一年时间便建成投产,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
问题只有一个,资金。全省各地却给出了多个有效答案。
如今,贵州各地正在积极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以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并非放弃能源发展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要“跳出能矿发展能矿”。而这其中的秘诀便是:注重循环经济技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
这既是企业转型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托宽经济增长面的内在要求,也是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改善的必要。
瓮福集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方面,瓮福集团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考核。同时,年均投入研发费用3亿元,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瓮福集团累计完成数百项科研攻关及技术改造项目,拥有数十项国际国内领先的行业关键和核心技术。
瓮福集团推广中低品位选矿技术,使设计原矿入选品位由28%下降到20%,大量原工艺不能利用的中低品位磷矿得以利用,累计处理中低品位磷矿2000多万吨,精矿回收率从过去的87%提高到现在的94%,选矿能力从每年350万吨提高到每年650万吨。
酸性废选矿项目和瓮福磷肥厂厂区瓮福酸性废水资源综合利用,瓮福集团厂区内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
发展循环经济,我省一方面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又以政府有形之手,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健全倒逼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正是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减法” “加法” 贵州绿色崛起
六盘水因煤而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六盘水依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六盘水市GDP和财政收入连增数倍,初步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告诉记者。
伴随着高速增长的GDP而来的是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
近年来,六盘水人达成了共识:不要污染的GDP。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转型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破除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发展困局。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严峻形势之下,六盘水“壮士断腕”。
短短几年时间,整个六盘水的炼铁、焦炭、铁合金等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000余万吨,煤矿数量由2475个减至目前的不到300个。
没有了铺天盖地的“蒙古包”,如今焦炭产量却高达500多万吨,没有了星罗棋布的“小煤窑”,如今原煤产量超过了7000万吨……
淘汰落后产能,六盘水的产业格局抓“大”弃“小”彻底改变了“靠数量取胜”的粗放状态。
“跳出能矿抓能矿”,六盘水工业经济由“黑”变“绿”。
在黔桂公司,煤电化材一体化项目跳出煤发展煤,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形成了“煤—电—焦—气—化—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可将每吨原煤价值至少提升3倍以上。”公司负责人介绍,201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如今,六盘水已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
工业经济由“黑”变“绿”,六盘水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中国凉都。
2014年,六盘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27亿元。
如今的六盘水,发展与生态均收入囊中。
在黔西南州,鸿大垃圾发电项目以城市垃圾的“前世今生”讲述了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精彩故事。
“前世”为垃圾,经过国际上最先进的垃圾焚烧工艺后,产生得余热变成了电,而焚烧后的炉渣则成了“今生”的环保砖。
“每年可以处理生活垃圾37万吨,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鸿大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福自豪地告诉记者。
淘汰落后产能,贵州在“腾笼”,换来的“鸟”则是全省“四个一体化”项目的强势崛起。
今年以来,开磷集团年产20万吨建筑石膏粉和年产15万吨磷酸硝酸法全水溶性硝基复合肥、山西路鑫 石英砂采选矿、贵州文真铝业11万吨高铝矾土基均质料等9个子项目建成投产。
1至5月,全省“四个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完成全年计划的55%。
全省各地,都在讲述一个绿色的发展故事。
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
贵州,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经济发展奏响绿色协奏曲。
死守环保底线 营造和谐贵州
青山遍野,碧水蓝天,贵州的发展因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更显美好。
近年来,贵州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随着生产指标的不断提升,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从省委、省政府到全省各地,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省用实际行动不断丰富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稳定和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以“治水、治气、治渣”三大任务为重点,全力抓好“设施建设、执法监管、体制改革”三大环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后发赶超的贵州,在环境保护工作上,同样蹄疾步稳。2014年我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
全省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由71.8%提高到81.2%。湖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83.1%提高到96.2%。
全省13个设市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均有下降。其中,贵阳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86%,同比提高9.8%;遵义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77.5%。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各城市道路交通、区域环境和功能区噪声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成效,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稳定,维持在良好水平。
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把环境质量指标纳入全省同步小康创建等三大战略性举措,我省持续践行着发展离不开生态这一命题,全力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铁律”,让经济与环境同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坚定不移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又注重从贵州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明确以环境质量为主的政府目标体系,签订《贵州省各市(州)政府第六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2013年-2017年)》,明确“辖域内无特大(I级)、重大(II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采取预警、约谈、诫勉谈话、区域限批等措施,强力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全面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制定了《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围绕城镇、产业园区、现有企业三大领域环保设施建设,以治水、治气、治渣为重点,推进实施约2000个污染治理项目,基本解决我省环保设施总量不足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保住贵州良好生态品牌。
——2014年3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严格环境监管措施的通告》,在全省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此外,省级公、检、法部门分别成立了生态环保执法机构,建立了一系列联动执法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川、滇、黔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我省从多方面加强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启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试点、联动执法机制等13项改革任务,一些改革事项如赤水河流域改革试点、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第三方治理、执法联动机制建设等取得创新性进展。
——以治理废气、废水、废渣为主要内容,推进重点流域、行业、区域、企业污染治理。采取严格产业环境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整治燃煤小锅炉、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深化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等措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整治赤水河流域污染,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在全省八大流域实施“河长制”,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以瓮福磷矿、中化开磷、川恒化工等企业为重点,推进磷化工企业污染治理。结合贵州实际,为解决工业固废利用和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的问题,大力推进工业废渣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
链接
2015年4月20日,省环保厅通报了我省环境保护12件实事进展情况。截至3月底,30个水泥行业脱硝工程、三大磷化工企业计划内污水治理设施等已实施完成。
示范小城镇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理工程。114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项目累计建成40个,在建26个。
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111个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应建的234个项目累计建成166个,开工54个。其中,2015年应建57个,已建成2个,占3.5%;开工18个,占3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48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累计建成359个,开工96个。
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第一批11个项目中贵定海螺、遵义汇川海螺、贵阳清镇海螺、遵义三岔拉法基4个已建成,其余7个正在建设。
燃煤火电厂烟气脱硝设施和脱硫设施旁路封堵项目。已累计完成对40台火电机组实施氮氧化物治理工程及44台火电机组实施烟道旁路封堵。
赤水河流域酿酒企业废水治理设施。仁怀市酿酒企业废水8个连片治理项目中,苍龙白酒企业废水治理项目已建成,5个正在建设。
新建179个标准化工业渣场和800个煤矿污水处理站。179个标准化工业渣场已累计建成50个,开工15个。全省共有在产煤矿475家,305家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基本正常。
完成相关环境保护地方立法。《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已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已报省人大审议;《贵州省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已完成初稿起草。
近年来,我省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义: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把住绿色门槛,守住发展红线,贵州正在背水一战。
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在做好“减法”与“加法”之间,贵州发展的脚步未曾停歇,绿色成为奋进贵州的底色。
“减法”。淘汰落后产能。
兼并重组,减少煤矿数量,关停或重组一批污染排放、能耗等较高的小水泥厂、小铁合金厂、小黄磷厂等,随着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一系列动作,能矿产业污染排放、能耗等大幅度减少。
淘汰落后产能,贵州坚决拒绝了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绿色底线已经守住,发展底线如何守住?
做“加法”。发展循环经济。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重新武装老工矿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让资源有“前世”,有“今生”;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项目,突破能源瓶颈,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循环经济“双轮驱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均收入贵州“囊中”。
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659.39亿元,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897.16亿元,增长10.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为810.99亿元,同比增长9.8%。
贵州,正在绿色崛起。
做好“减法”,守住生态底线
能矿产业曾经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今,其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一大“杀手”,同时也让自身发展举步维艰。
落后产能退出历史舞台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将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2014年,国家下达我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为687万吨。我省自加压力,将淘汰目标任务定为728.5万吨。
“目标艰巨而宏大,对于全省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曾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心声。
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煤炭是贵州工业发展的心脏。要淘汰谈何容易?军令状已经立下,关键是抓好落实。
困难在前,唯有迎难而上。
每年年初,省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书》,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对各地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范围、完成期限、涉及企业、淘汰产能与设备工艺指标等做出明确限定,全省上下形成了“省市联动、各级推动”的工作格局。
一手抓淘汰工作,另一手得防止其“死灰复燃”。
部门联动履职,强化限制措施,一场联合战斗打响。
省经信委加强铁合金、焦化、水泥、黄磷、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公告管理。同时协调电力部门对列入计划的有关企业实施强制性停电措施,确保按期关停。
省发改委对淘汰类水泥熟料企业实施差别电价措施,并将征收差别电价收入专项用于我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省国土厅严格规划计划管控和土地供应,不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给落后产能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
省环保厅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等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均开展定期监督性监测工作,并依据监测情况对企业实施有关的环境管理措施。
省工商局依法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变更登记、注(吊)销登记和日常监管工作,并严把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市场主体准入关,对“新五小”企业和“十五小”企业一律不予登记。
省质监局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坚决不予受理;对查出存有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设备和生产工艺的企业,坚决不予通过审查。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市场准入标准等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严格限制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省银监局开辟“绿色信贷及安全生产”专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贵州电监办、贵州电网公司加强用电负荷实时监控,并对部分企业采取停(限)电措施,保证落后产能按计划关停。
部门联手,多方发力,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顺利推进。
2014年,我省实际淘汰落后产能728.5万吨,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淘汰落后产能,贵州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963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工业领域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450万吨目标任务,超过目标任务的104%,实现年节标煤354万吨。
做“加法”,以循环经济助力贵州发展底线
守护良好生态环境是我省的第一重要,加快发展是我省的第一要务。
发展循环经济,贵州以此作为答案,一手牵起了发展,一手挽住生态。
截至目前,我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已达15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2010年提高了10%,资源产出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初步建立了产业、企业、园区、县(市)多层次、多类型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斐然成绩来之不易。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大力引导、不断夯实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尤其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既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更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处。
如何破解资金难题?
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深入推进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
体制机制创新,解开了循环经济发展路上的资金困局。
贵阳市日处理215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总投资达1.4亿元。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贵阳市以特许经营方式引入社会资金,使得项目顺利进展。
兴义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引入社会资本后,不到一年时间便建成投产,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
问题只有一个,资金。全省各地却给出了多个有效答案。
如今,贵州各地正在积极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以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并非放弃能源发展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要“跳出能矿发展能矿”。而这其中的秘诀便是:注重循环经济技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推广。
这既是企业转型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托宽经济增长面的内在要求,也是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改善的必要。
瓮福集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一方面,瓮福集团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考核。同时,年均投入研发费用3亿元,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磷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瓮福集团累计完成数百项科研攻关及技术改造项目,拥有数十项国际国内领先的行业关键和核心技术。
瓮福集团推广中低品位选矿技术,使设计原矿入选品位由28%下降到20%,大量原工艺不能利用的中低品位磷矿得以利用,累计处理中低品位磷矿2000多万吨,精矿回收率从过去的87%提高到现在的94%,选矿能力从每年350万吨提高到每年650万吨。
酸性废选矿项目和瓮福磷肥厂厂区瓮福酸性废水资源综合利用,瓮福集团厂区内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和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
发展循环经济,我省一方面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又以政府有形之手,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健全倒逼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正是促进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减法” “加法” 贵州绿色崛起
六盘水因煤而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六盘水依托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迎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六盘水市GDP和财政收入连增数倍,初步实现了由落后地区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李再勇告诉记者。
伴随着高速增长的GDP而来的是不断加剧的环境污染: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水质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
近年来,六盘水人达成了共识:不要污染的GDP。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开始谋划转型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破除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发展困局。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没有环保措施的项目坚决不上;规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退出。严峻形势之下,六盘水“壮士断腕”。
短短几年时间,整个六盘水的炼铁、焦炭、铁合金等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000余万吨,煤矿数量由2475个减至目前的不到300个。
没有了铺天盖地的“蒙古包”,如今焦炭产量却高达500多万吨,没有了星罗棋布的“小煤窑”,如今原煤产量超过了7000万吨……
淘汰落后产能,六盘水的产业格局抓“大”弃“小”彻底改变了“靠数量取胜”的粗放状态。
“跳出能矿抓能矿”,六盘水工业经济由“黑”变“绿”。
在黔桂公司,煤电化材一体化项目跳出煤发展煤,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形成了“煤—电—焦—气—化—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可将每吨原煤价值至少提升3倍以上。”公司负责人介绍,201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如今,六盘水已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
工业经济由“黑”变“绿”,六盘水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中国凉都。
2014年,六盘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27亿元。
如今的六盘水,发展与生态均收入囊中。
在黔西南州,鸿大垃圾发电项目以城市垃圾的“前世今生”讲述了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精彩故事。
“前世”为垃圾,经过国际上最先进的垃圾焚烧工艺后,产生得余热变成了电,而焚烧后的炉渣则成了“今生”的环保砖。
“每年可以处理生活垃圾37万吨,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鸿大环保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洪福自豪地告诉记者。
淘汰落后产能,贵州在“腾笼”,换来的“鸟”则是全省“四个一体化”项目的强势崛起。
今年以来,开磷集团年产20万吨建筑石膏粉和年产15万吨磷酸硝酸法全水溶性硝基复合肥、山西路鑫 石英砂采选矿、贵州文真铝业11万吨高铝矾土基均质料等9个子项目建成投产。
1至5月,全省“四个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推进,完成全年计划的55%。
全省各地,都在讲述一个绿色的发展故事。
高山青,绿水长,云滔滔,雾茫茫。
贵州,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经济发展奏响绿色协奏曲。
死守环保底线 营造和谐贵州
青山遍野,碧水蓝天,贵州的发展因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更显美好。
近年来,贵州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全国前列。随着生产指标的不断提升,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从省委、省政府到全省各地,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省用实际行动不断丰富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稳定和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以“治水、治气、治渣”三大任务为重点,全力抓好“设施建设、执法监管、体制改革”三大环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后发赶超的贵州,在环境保护工作上,同样蹄疾步稳。2014年我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
全省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由71.8%提高到81.2%。湖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83.1%提高到96.2%。
全省13个设市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均有下降。其中,贵阳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86%,同比提高9.8%;遵义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77.5%。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各城市道路交通、区域环境和功能区噪声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成效,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稳定,维持在良好水平。
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把环境质量指标纳入全省同步小康创建等三大战略性举措,我省持续践行着发展离不开生态这一命题,全力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铁律”,让经济与环境同行,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坚定不移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目标,又注重从贵州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明确以环境质量为主的政府目标体系,签订《贵州省各市(州)政府第六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2013年-2017年)》,明确“辖域内无特大(I级)、重大(II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采取预警、约谈、诫勉谈话、区域限批等措施,强力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全面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制定了《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围绕城镇、产业园区、现有企业三大领域环保设施建设,以治水、治气、治渣为重点,推进实施约2000个污染治理项目,基本解决我省环保设施总量不足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保住贵州良好生态品牌。
——2014年3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严格环境监管措施的通告》,在全省开展“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此外,省级公、检、法部门分别成立了生态环保执法机构,建立了一系列联动执法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川、滇、黔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我省从多方面加强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启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制治分离治管分离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试点、联动执法机制等13项改革任务,一些改革事项如赤水河流域改革试点、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第三方治理、执法联动机制建设等取得创新性进展。
——以治理废气、废水、废渣为主要内容,推进重点流域、行业、区域、企业污染治理。采取严格产业环境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整治燃煤小锅炉、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深化城市扬尘污染治理等措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整治赤水河流域污染,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并在全省八大流域实施“河长制”,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以瓮福磷矿、中化开磷、川恒化工等企业为重点,推进磷化工企业污染治理。结合贵州实际,为解决工业固废利用和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的问题,大力推进工业废渣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
链接
2015年4月20日,省环保厅通报了我省环境保护12件实事进展情况。截至3月底,30个水泥行业脱硝工程、三大磷化工企业计划内污水治理设施等已实施完成。
示范小城镇污水及垃圾收集处理工程。114个示范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项目累计建成40个,在建26个。
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111个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应建的234个项目累计建成166个,开工54个。其中,2015年应建57个,已建成2个,占3.5%;开工18个,占3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48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累计建成359个,开工96个。
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项目。第一批11个项目中贵定海螺、遵义汇川海螺、贵阳清镇海螺、遵义三岔拉法基4个已建成,其余7个正在建设。
燃煤火电厂烟气脱硝设施和脱硫设施旁路封堵项目。已累计完成对40台火电机组实施氮氧化物治理工程及44台火电机组实施烟道旁路封堵。
赤水河流域酿酒企业废水治理设施。仁怀市酿酒企业废水8个连片治理项目中,苍龙白酒企业废水治理项目已建成,5个正在建设。
新建179个标准化工业渣场和800个煤矿污水处理站。179个标准化工业渣场已累计建成50个,开工15个。全省共有在产煤矿475家,305家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基本正常。
完成相关环境保护地方立法。《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已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已报省人大审议;《贵州省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已完成初稿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