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涂料工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增长势头加快,企业集中度提高,市场环境进一步走向有序,竞争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完成了市场营销向品牌营销的过渡,进入高速良性发展时期,预示着中国涂料行业的品牌时代已经到来。
增长势头加快
2003年,涂料工业整体增长势头明显加快,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从国家统计局2003年12月月报1076家企业的数据看,产量达到241.51万吨(其中建筑涂料77.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81%(其中建筑涂料增长幅度为18.36%);工业总产值达到396.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18%;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90.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91%;利润总额达到29.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96%,几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的上升。“非典”影响和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冲击,乃至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并没有影响涂料行业大幅度增长的势头,且利润增长也明显上升,说明我国涂料工业抗风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业集中度提高
我国涂料工业经历了10多年的稳定发展期,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行业生产能力和效益不断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从生产指标上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体比重略有增加,2003年三大涂料生产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从主要经济指标上看,产品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49.5%,上升到2003年的50.8%,上升了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的49.4%,上升到2003年的51.1%,上升了1.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略有下降;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的12.8%,上升到2003年13.2%,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37.4%,下降到2003年的36.1%,下降了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37.8%下降到2003年的35.7%,下降了2.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产值、销售收入的比重向大型企业集中。从另一个角度看,1亿元以上的企业,2003年工业总产值增幅27.24%,比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9.93%的增幅,多出了7.3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增幅29.96%,较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9.23%多出了10.73个百分点;利润增幅17.75%,较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5.53%的增幅多出了2.22个百分点。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各项指标增幅优势更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增幅24.74%,产品销售收入增幅29.96%,利润增幅43.51%。
从2003年销售收入排名和产量排名的前10家企业看,大型企业的优势也有所提高,这里还未将以上公司的其它集团内的公司包括在内。如考虑其集团公司的数据,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量和销售收入的比重大概在30%以上。
从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涂料行业的企业集中度在提高,从而为行业的品牌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整体竞争实力加强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涂料行业从一个极不引人关注的小行业,发展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朝阳行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涂料大国。
从企业结构上讲,我国涂料行业在完成初期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企业的转轨变型,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体制的变革,民有企业初步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从而形成了以三大涂料生产基地为主体,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企业分布格局,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企业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从技术层面上讲,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日渐形成体系,国家重点放在基础研究,地方重点放在前沿技术研究,院所重点放在科技理论和前沿技术理论研究,企业着重进行对产品开发及产品功能延伸的实用技术研究,从而形成了信息、人才、机制等层面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不少企业建立了技术信息采集渠道和网络,完善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育互动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了科研与市场、生产综合一体的运行体制。政府高度重视涂料攻关项目也是前所未有的事,从而加速了涂料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在量的突破后,实现了质的变化。设备装置水平逐年大幅度提升,开始向现代化工业水准逼近。
在经营模式和营销理念上,涂料行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得到了一次次整体的提升。从品牌的觉醒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延伸到服务范畴;从自觉的品牌经营,到一些企业品牌的提升和整合,甚至到品牌的扩张,涂料行业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把品牌变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一种象征产品品质、服务、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形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竞争形势严峻
从世界涂料工业发展趋势和国际涂料大公司的动态,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国际大公司新一轮的战略并购方兴未艾,愈演愈烈;二是国际大公司实施业务重组,市场向中国转移,掀起了在华投资的新一轮浪潮。我们过去说“狼来了”,那还是小规模层面上的问题,现在我们说“狼来了”,却是国际大公司向中国市场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狼”真的来了。如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ICI公司并不满足在中国市场目前占据的十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为扩大其自身的市场影响,连续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色彩方面的发布活动。
再如立邦涂料公司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将产品重点向木器涂料、工业涂料延伸,并计划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目标达到100亿元的销售额。廊坊立邦投资1250万美元建成三期工程,生产规模在16万吨;广东立邦迁址新厂,上海扩建为14万吨,苏州扩建为16万吨等,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宏,目前尚无人可比。还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的关西、德国的巴斯夫、美国的宣威、美国的PPG、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等国际大公司在中国都有很大的动作。还有新进入中国市场的不少国际大公司,也在中国抢占滩头,建立生产基地,如美国的ACC集团在中国成立爱思斯(上海)化工有限公司;日本的SK化研株式会社在上海成立四国化研(上海)有限公司;香港的维新集团在江西成立维新制漆(江西)有限公司……不胜枚举的事实说明,国外大公司进举中国将对中国本土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涂料企业产生极大的冲击。新一轮的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2004年中国的涂料企业也采取了大规模的“品牌”战术,广东省的神洲涂料,涂易得涂料,山东奔腾漆业等国内的涂料厂商都纷纷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塑造中国的涂料“品牌”。我们也希望国内的民族企业能够在未来几年树立良好的品牌,创造属于中国涂料自己的辉煌!
增长势头加快
2003年,涂料工业整体增长势头明显加快,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从国家统计局2003年12月月报1076家企业的数据看,产量达到241.51万吨(其中建筑涂料77.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9.81%(其中建筑涂料增长幅度为18.36%);工业总产值达到396.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18%;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90.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91%;利润总额达到29.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96%,几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的上升。“非典”影响和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冲击,乃至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并没有影响涂料行业大幅度增长的势头,且利润增长也明显上升,说明我国涂料工业抗风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企业集中度提高
我国涂料工业经历了10多年的稳定发展期,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行业生产能力和效益不断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从生产指标上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体比重略有增加,2003年三大涂料生产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凸现。
从主要经济指标上看,产品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49.5%,上升到2003年的50.8%,上升了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的49.4%,上升到2003年的51.1%,上升了1.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略有下降;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的12.8%,上升到2003年13.2%,上升了0.4个百分点。而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37.4%,下降到2003年的36.1%,下降了1.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2002年37.8%下降到2003年的35.7%,下降了2.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产值、销售收入的比重向大型企业集中。从另一个角度看,1亿元以上的企业,2003年工业总产值增幅27.24%,比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9.93%的增幅,多出了7.3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增幅29.96%,较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9.23%多出了10.73个百分点;利润增幅17.75%,较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5.53%的增幅多出了2.22个百分点。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各项指标增幅优势更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增幅24.74%,产品销售收入增幅29.96%,利润增幅43.51%。
从2003年销售收入排名和产量排名的前10家企业看,大型企业的优势也有所提高,这里还未将以上公司的其它集团内的公司包括在内。如考虑其集团公司的数据,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量和销售收入的比重大概在30%以上。
从以上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涂料行业的企业集中度在提高,从而为行业的品牌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整体竞争实力加强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涂料行业从一个极不引人关注的小行业,发展成为令世人瞩目的朝阳行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涂料大国。
从企业结构上讲,我国涂料行业在完成初期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企业的转轨变型,国有企业基本完成了体制的变革,民有企业初步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从而形成了以三大涂料生产基地为主体,向周边地区辐射的企业分布格局,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企业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从技术层面上讲,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日渐形成体系,国家重点放在基础研究,地方重点放在前沿技术研究,院所重点放在科技理论和前沿技术理论研究,企业着重进行对产品开发及产品功能延伸的实用技术研究,从而形成了信息、人才、机制等层面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不少企业建立了技术信息采集渠道和网络,完善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育互动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了科研与市场、生产综合一体的运行体制。政府高度重视涂料攻关项目也是前所未有的事,从而加速了涂料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在量的突破后,实现了质的变化。设备装置水平逐年大幅度提升,开始向现代化工业水准逼近。
在经营模式和营销理念上,涂料行业经历了多次变革,得到了一次次整体的提升。从品牌的觉醒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延伸到服务范畴;从自觉的品牌经营,到一些企业品牌的提升和整合,甚至到品牌的扩张,涂料行业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把品牌变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一种象征产品品质、服务、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形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竞争形势严峻
从世界涂料工业发展趋势和国际涂料大公司的动态,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国际大公司新一轮的战略并购方兴未艾,愈演愈烈;二是国际大公司实施业务重组,市场向中国转移,掀起了在华投资的新一轮浪潮。我们过去说“狼来了”,那还是小规模层面上的问题,现在我们说“狼来了”,却是国际大公司向中国市场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狼”真的来了。如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ICI公司并不满足在中国市场目前占据的十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为扩大其自身的市场影响,连续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举办色彩方面的发布活动。
再如立邦涂料公司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将产品重点向木器涂料、工业涂料延伸,并计划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目标达到100亿元的销售额。廊坊立邦投资1250万美元建成三期工程,生产规模在16万吨;广东立邦迁址新厂,上海扩建为14万吨,苏州扩建为16万吨等,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宏,目前尚无人可比。还有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的关西、德国的巴斯夫、美国的宣威、美国的PPG、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等国际大公司在中国都有很大的动作。还有新进入中国市场的不少国际大公司,也在中国抢占滩头,建立生产基地,如美国的ACC集团在中国成立爱思斯(上海)化工有限公司;日本的SK化研株式会社在上海成立四国化研(上海)有限公司;香港的维新集团在江西成立维新制漆(江西)有限公司……不胜枚举的事实说明,国外大公司进举中国将对中国本土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涂料企业产生极大的冲击。新一轮的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2004年中国的涂料企业也采取了大规模的“品牌”战术,广东省的神洲涂料,涂易得涂料,山东奔腾漆业等国内的涂料厂商都纷纷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塑造中国的涂料“品牌”。我们也希望国内的民族企业能够在未来几年树立良好的品牌,创造属于中国涂料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