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环球行,在江西景德镇市瑶里镇高岭村,他看到当地人把脚底的土放入1300度高温的窑炉,烧成了贡奉给皇帝的陶瓷。李希霍芬将其命名为“
高岭土”,使其成为至今国际通用的陶瓷术语。
这位伟大的地质学家没有预测到,140年后他命名的这种瓷土经过自宋代以来的挖掘已近枯竭。2009年,以千年瓷都闻名的景德镇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
没有瓷土,这些年已经在内生困惑和外来竞争夹缝中挣扎的瓷都,该向何处去?
眼里的荣耀心底的痛
景德镇,一座浸润在千余年陶瓷历史和文化中的城市。
御窑遗址,一位九旬拉坯艺人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绝活 13节空心宝葫芦瓶。年事已高与技法娴熟形成鲜明反差。而在景德镇千余年的制瓷史上,像这样的陶瓷艺人灿若群星。
景德镇制瓷史追溯到汉代,为帝王烧造御瓷600多年,宋景德年间皇帝赐年号为当地名,明清时期奠定“瓷都”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船上装载着景德镇的瓷器,从此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凡尔赛宫,都有来自景德镇的艺术珍品。
2001年在中国举行的A P E C会议上,与会各国元首的餐具来自景德镇;2005年,老布什夫妇为庆祝结婚六十周年大宴宾朋,选中景德镇设计的餐具。而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送给美国总统的礼物,就是景德镇的青花松鹤瓶和色釉双耳瓶。
景德镇因瓷建、因瓷兴,亦因瓷困。
经过千余年开采,高岭土已近枯竭,景德镇早就需要从附近的县市甚至于外省市购进瓷土。然而,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瓷土的枯竭。“如果创新枯竭,景德镇将沦落为一个符号。”景德镇市前任市长李放说。
鼎盛时期景德镇有十大国有瓷厂,因为体制困惑一夜之间几乎全部趴下。国退民进的体制改革中,民营企业没有充足的活力跟进。除了艺术瓷,景德镇的日用瓷早无当年的风光,研发乏力、规模萎缩、市场丢失。而在建陶卫浴领域,景德镇几乎一片空白。本世纪初,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只有2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不足10%。2008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上升至70亿元,但1995年时陶瓷产业规模与它相当的潮州已经超过了200亿元。广东、山东、河北等产瓷区都有陶瓷行业的上市公司,而千年瓷都景德镇却没有一家。
让景德镇人觉得从天上被狠狠摔到地上的是,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协会将“中国瓷都”的称号颁给了潮州,而其它各个机构评出的6个瓷都,无一有景德镇。
2005年台湾海畅集团在景德镇投资设立法蓝瓷公司,生产部经理张元生说:“法蓝瓷的研发设计中心放在台湾,销售中心放在福建,景德镇只是生产基地。”曾经,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但那不是简单的生产中心,而是文化、创作中心。当周边一些农民也加入景德镇制瓷队伍,粗制滥造、一米多高的瓷瓶只卖100多元的时候,这种中心的地位逐步消失。广交会上,国外客户对这座千年瓷都感到陌生,而打着景德镇旗号的国外陶瓷产品展销更是砸牌损誉。
在选择中考量
重振瓷都雄风,景德镇面临的选择太多:是延续手工生产还是发展大工业生产?是培养本土企业还是扶持外来企业?是以日用陶瓷为主还是建筑、卫浴、日用、特种陶瓷全方位发展?在选择中瓷都考量着繁荣的路径。
尽管有十万陶瓷工人,陶瓷产业在景德镇并不能真正成为支柱,昌河汽车、飞机等机械制造产业支撑起景德镇的经济和品牌。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土稀有的国有控股规模化日用瓷生产企业,月产量约50万件,而此前国有瓷厂红光瓷厂月产达到220万件。全景德镇有近万家陶瓷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只有100家。规模太小是当地归纳的景德镇陶瓷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在许多大师级人物强调工业化生产会压制陶瓷艺术个性的时候,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台湾法蓝瓷将艺术融于日用品,无疑给了景德镇最大的震动。明明是一个盘子,却飞出一只蝴蝶,不是画在其中而是雕于其上。景德镇陶瓷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冯双喜说,“它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和设计理念。它成功了并不只是靠个好政策。”
法蓝瓷已进入全球6000个销售点,它似乎已经回答了流水线上的大工业化生产能否承载景德镇文化底蕴的问题。然而,景德镇的环境、资源、交通能否承载大工业化的陶瓷生产?多年来在建陶卫浴领域保持空白的景德镇,近几年来引入了10多家沿海建陶卫浴企业,其中不乏乐华、金意陶、特地等知名企业。
一条建筑陶瓷的生产线年产值可达1亿元,而一条日用陶瓷生产线产值只有一两千万元。景德镇目前100家规模以上的陶瓷企业中,64家日用瓷企业,2008年产值为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而10家建陶卫浴企业2008年产值为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建陶对当地的经济贡献显而易见。
景德镇瓷局副局长刘子力说,规模不是第一位的,品位第一,我们要做高端产品。从佛山迁入景德镇的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柳说,到景德镇来我们的原料、运输成本是上升的,但冲这块金字招牌我们还是来了。
瓷土已枯竭 瓷魂不可丢
瓷土枯竭的景德镇,瓷韵应犹存,瓷魂不可丢。动人心魄的陶瓷艺术是景德镇的魂魄、精髓。
应政府部门邀请到景德镇来做创意文化产业调研的一家北京投资公司董事长刘亚军说,意大利、西班牙都不产陶瓷原料,但却成为陶瓷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景德镇要有这样的志气和魄力,成为陶瓷艺术的戛纳。
景德镇确实具备这个条件,景德镇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有上千人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有上万名陶瓷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是全国陶瓷工艺美术人才最富集的地区,这里还有全国唯一的陶瓷本科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如果让大师们的智慧贯穿于整个陶瓷产业大格局,景德镇就大有希望了。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郭立说,景德镇陶瓷产业衰落主要是因为规模小,但它的文化内核还在、技术核心还在,优势还会凸显。工程中心的任务是承担行业共性基础性工程技术,我们要把它打造成陶瓷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使之成为世界上顶尖陶瓷专家和产品云集的场所。
而在景德镇瓷局局长闫浩看来,景德镇新的起飞是高精尖陶瓷,而且已经初显端倪。景德镇目前确立了以建筑卫生陶瓷为主体,艺术陶瓷为特色,高技术陶瓷、日用陶瓷为重点的陶瓷格局。闫浩说,“我们的目标是在景德镇可以买到所有类型的陶瓷产品,力争到2012年实现陶瓷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跃居全国产瓷区前列。”
这位伟大的地质学家没有预测到,140年后他命名的这种瓷土经过自宋代以来的挖掘已近枯竭。2009年,以千年瓷都闻名的景德镇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资源枯竭性城市。
没有瓷土,这些年已经在内生困惑和外来竞争夹缝中挣扎的瓷都,该向何处去?
眼里的荣耀心底的痛
景德镇,一座浸润在千余年陶瓷历史和文化中的城市。
御窑遗址,一位九旬拉坯艺人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绝活 13节空心宝葫芦瓶。年事已高与技法娴熟形成鲜明反差。而在景德镇千余年的制瓷史上,像这样的陶瓷艺人灿若群星。
景德镇制瓷史追溯到汉代,为帝王烧造御瓷600多年,宋景德年间皇帝赐年号为当地名,明清时期奠定“瓷都”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船上装载着景德镇的瓷器,从此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凡尔赛宫,都有来自景德镇的艺术珍品。
2001年在中国举行的A P E C会议上,与会各国元首的餐具来自景德镇;2005年,老布什夫妇为庆祝结婚六十周年大宴宾朋,选中景德镇设计的餐具。而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送给美国总统的礼物,就是景德镇的青花松鹤瓶和色釉双耳瓶。
景德镇因瓷建、因瓷兴,亦因瓷困。
经过千余年开采,高岭土已近枯竭,景德镇早就需要从附近的县市甚至于外省市购进瓷土。然而,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瓷土的枯竭。“如果创新枯竭,景德镇将沦落为一个符号。”景德镇市前任市长李放说。
鼎盛时期景德镇有十大国有瓷厂,因为体制困惑一夜之间几乎全部趴下。国退民进的体制改革中,民营企业没有充足的活力跟进。除了艺术瓷,景德镇的日用瓷早无当年的风光,研发乏力、规模萎缩、市场丢失。而在建陶卫浴领域,景德镇几乎一片空白。本世纪初,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只有2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中不足10%。2008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上升至70亿元,但1995年时陶瓷产业规模与它相当的潮州已经超过了200亿元。广东、山东、河北等产瓷区都有陶瓷行业的上市公司,而千年瓷都景德镇却没有一家。
让景德镇人觉得从天上被狠狠摔到地上的是,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协会将“中国瓷都”的称号颁给了潮州,而其它各个机构评出的6个瓷都,无一有景德镇。
2005年台湾海畅集团在景德镇投资设立法蓝瓷公司,生产部经理张元生说:“法蓝瓷的研发设计中心放在台湾,销售中心放在福建,景德镇只是生产基地。”曾经,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但那不是简单的生产中心,而是文化、创作中心。当周边一些农民也加入景德镇制瓷队伍,粗制滥造、一米多高的瓷瓶只卖100多元的时候,这种中心的地位逐步消失。广交会上,国外客户对这座千年瓷都感到陌生,而打着景德镇旗号的国外陶瓷产品展销更是砸牌损誉。
在选择中考量
重振瓷都雄风,景德镇面临的选择太多:是延续手工生产还是发展大工业生产?是培养本土企业还是扶持外来企业?是以日用陶瓷为主还是建筑、卫浴、日用、特种陶瓷全方位发展?在选择中瓷都考量着繁荣的路径。
尽管有十万陶瓷工人,陶瓷产业在景德镇并不能真正成为支柱,昌河汽车、飞机等机械制造产业支撑起景德镇的经济和品牌。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土稀有的国有控股规模化日用瓷生产企业,月产量约50万件,而此前国有瓷厂红光瓷厂月产达到220万件。全景德镇有近万家陶瓷企业,但真正上规模的只有100家。规模太小是当地归纳的景德镇陶瓷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在许多大师级人物强调工业化生产会压制陶瓷艺术个性的时候,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台湾法蓝瓷将艺术融于日用品,无疑给了景德镇最大的震动。明明是一个盘子,却飞出一只蝴蝶,不是画在其中而是雕于其上。景德镇陶瓷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冯双喜说,“它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和设计理念。它成功了并不只是靠个好政策。”
法蓝瓷已进入全球6000个销售点,它似乎已经回答了流水线上的大工业化生产能否承载景德镇文化底蕴的问题。然而,景德镇的环境、资源、交通能否承载大工业化的陶瓷生产?多年来在建陶卫浴领域保持空白的景德镇,近几年来引入了10多家沿海建陶卫浴企业,其中不乏乐华、金意陶、特地等知名企业。
一条建筑陶瓷的生产线年产值可达1亿元,而一条日用陶瓷生产线产值只有一两千万元。景德镇目前100家规模以上的陶瓷企业中,64家日用瓷企业,2008年产值为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而10家建陶卫浴企业2008年产值为16.7亿元,比上年增长569%。建陶对当地的经济贡献显而易见。
景德镇瓷局副局长刘子力说,规模不是第一位的,品位第一,我们要做高端产品。从佛山迁入景德镇的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柳说,到景德镇来我们的原料、运输成本是上升的,但冲这块金字招牌我们还是来了。
瓷土已枯竭 瓷魂不可丢
瓷土枯竭的景德镇,瓷韵应犹存,瓷魂不可丢。动人心魄的陶瓷艺术是景德镇的魂魄、精髓。
应政府部门邀请到景德镇来做创意文化产业调研的一家北京投资公司董事长刘亚军说,意大利、西班牙都不产陶瓷原料,但却成为陶瓷产品设计、研发中心。景德镇要有这样的志气和魄力,成为陶瓷艺术的戛纳。
景德镇确实具备这个条件,景德镇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有上千人获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有上万名陶瓷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是全国陶瓷工艺美术人才最富集的地区,这里还有全国唯一的陶瓷本科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如果让大师们的智慧贯穿于整个陶瓷产业大格局,景德镇就大有希望了。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郭立说,景德镇陶瓷产业衰落主要是因为规模小,但它的文化内核还在、技术核心还在,优势还会凸显。工程中心的任务是承担行业共性基础性工程技术,我们要把它打造成陶瓷界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使之成为世界上顶尖陶瓷专家和产品云集的场所。
而在景德镇瓷局局长闫浩看来,景德镇新的起飞是高精尖陶瓷,而且已经初显端倪。景德镇目前确立了以建筑卫生陶瓷为主体,艺术陶瓷为特色,高技术陶瓷、日用陶瓷为重点的陶瓷格局。闫浩说,“我们的目标是在景德镇可以买到所有类型的陶瓷产品,力争到2012年实现陶瓷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跃居全国产瓷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