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方案择日公布 经济转型有望提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以量计征碳税,就是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治理力度,这对‘三高’企业生产无疑起到了明显的限制作用,这与国务院日前公布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是相呼应的。”中国财税学会研究员朱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告诉本报记者,受财政部、环保部委托研究的碳税等环境税和能源税的征收方案正在制订中,其中碳税的计量征收方案预计最快一个月之后向社会公布,但什么时候施行还要视情况而定,初始阶段税赋会比较低。

  有助于转向低碳经济

  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今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将就《京都议定书》再次谈判,预计届时二氧化碳排放等环保问题将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而从2007年起,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排放二氧化碳量最多的国家。

  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财政部、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组成的专家组,已经对碳税开征工作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该小组由苏明担任组长,目前仍在继续调研。

  “我们的初步想法是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工业废水排放征税,这将是基本框架。首先考虑推出碳税。”苏明表示。

  不过,有专家认为,虽然征收碳税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利。

  “即使从长远看,征收碳税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弱化,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通过征收碳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经济代价十分高昂。”能源研究学者刘洲对本报记者说。

  对此,朱明认为,担忧碳税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已无必要。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正是调整经济结构、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好时机。碳税的推出可以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经济更具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崔大鹏曾撰文指出,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在《财经》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碳税的推出也可以拓展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务。金融市场能够为碳配额交易提供支持,并通过碳配额交易,使金融在引导减排投资方面起到媒介作用。同时,金融市场可以为碳配额进行定价,也可以为减排的投资寻求出路。

  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果碳税顺利推出,将会成为引领节能减排向实质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朱明对记者说。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在出台的两批经济刺激计划中,新增中央投资23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占中央新增总投资的10%。这表明节能环保项目是中国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结合起来解决,将使气候危机中适用的新技术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涉及到国家战略问题。”刘洲说。

  “减排可能是技术更新换代非常重要的一步,拉动的需求都是以千亿、万亿为单位来计量的,而且减排看来是始终绕不过去的,减排投资可能也是未来迟早要实施的。所以,这是一个什么时候干的问题。”周小川指出。

  目前,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期限已经时间不多,从已公布的数据看,节能减排推进的效果还比较微弱。今年一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89%,降幅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节能减排的任务更为迫切。”朱明表示,单就税收手段来说,碳税只是环保税的一种,我国还需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制定更多相关的税种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节能减排是一项影响全面的系统工程,还需要财政、金融等多方面政策的优惠和扶持。财政上,国家将通过国债、投资、预算内经费、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五种渠道支持节能减排。而任何一项涉及到未来的减排,都涉及到新科技,中间有大量的风险,金融界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一项投资在实现投资收益之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通过金融市场,人们有办法在投资的供给和需求之间搭起桥来,引进中介角色填补这个空缺。”银行业研究员李立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推荐 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