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的支持下,化学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姚建年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与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帅志刚研究员合作,在“有机纳米粒子的光学特异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有机纳米粒子发射波长的尺寸可调性。这一重要进展对于研究和开拓有机纳米粒子在新型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br />
有机发光材料具有颜色可调的特点,因此在光电器件的研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材料发光颜色的调制采用有机结构的化学修饰或通过材料掺杂的方法。人们已经发现了在有机纳米粒子中,由于晶格变化引起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改变,从而导致吸收光谱依赖于粒子尺寸。当有机分子形成纳米粒子时,是否会导致发射光谱的改变,以及这种改变是否会受到粒子尺寸的调控等问题,是有机低维体系研究中重要的科学问题、br />
化学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吡唑啉类化合物在形成纳米粒子后表现出与单体分子和体相材料不同的介观特性,除了吸收光谱具有粒子尺寸依赖性外,该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能也同样受到粒子尺寸的调控,他们首次观测到了吡唑啉类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发射波长对粒子尺寸的依赖性。吡唑啉类化合物是一类优秀的蓝光染料,在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中具有重要用途。化学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吡唑啉衍生物纳米粒子表现出尺寸依赖的光学特性,随着粒子尺寸的增大,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增加,粒子在低能端的吸收跃迁出现红移,同时由于吡唑啉环和蒽环间的电子耦合作用,高能端的吸收峰出现裂分。随粒子尺寸增大,在蓝光区发射的吡唑啉环的发射峰发生蓝移,同时在540nm的激基复合物的相对发射强度逐渐增强。这表明有机纳米粒子的发射波长可以简单地由粒子尺寸来调控,这一研究成果为有机发光材料波长调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研究成果已在近期国际著名化学刊物上发表(J.Am.Chem.Soc.2003,125,6740-6745),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