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稀土市场变化分析


来源:硅业在线

标签 稀土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稀土产业呈独家垄断局面,中国稀土业的大规模扩张使世界稀土价格大幅下跌,过去3~4年,稀土产品价格下滑40%~60%。丰富的资源和过剩的产能赋予中国强劲的竞争优势,这种状况近期不会改变,同时这种情形也会刺激需求的增长。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世界稀土工业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对单一稀土氧化物和金属的强劲需求上。90年代初高纯单一稀土产品的价格比混合稀土产品的价格高1个或2个数量级。然而,现在按市场交易量和价值,虽然单一稀土产品占较大比例,但单一稀土产品与混合稀土产品的价格比却比以前低。这是由于稀土分离技术不断改进、中国生产能力过剩及生产厂家之间激烈竞争造成的。

  预计2007~2008年世界稀土总需求将首次超过10万吨REO,未来4年内平均年增长率为4%~7%。电子行业通常应用特殊稀土产品,这将驱动单一稀土产品的比例增加。此外,电子行业所需的抛光粉数量大幅增加,该领域直接或间接消费的抛光粉占所有稀土产品的比例超过30%。

  新材料领域中稀土消费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以下最新的发展:

  (1)罗地亚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合资稀土加工厂;(2)加拿大AMR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厂、内蒙古和发稀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其他公司增加了单一稀土产品的产量;(3)中国NdFeB磁体产量增加;(4)生产荧光粉用的稀土氧化物分离生产线向中国转移。

  1、中国市场需求

中国拥有世界25%的人口,正在迅速地成为计算机、电话机,电视机及声像设备的消费大国,今后几年内稀土消费量占世界稀土总消费量的比例有可能提高。预测未来4~5年内,世界稀土需求的年增长率为4%~7%,而中国的稀土需求增长率可能在8%~12%范围内。电视机和计算机工业对阴极射线管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能会导致稀土在玻璃/陶瓷应用中特别高的消费增长率。

  2、日本和东南亚

  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稀土消费量仅次于中国,2003年约消费稀土2.31万吨,约占世界稀土总消费量的28%。3年来,由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向中国转移制造业,估计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稀土消费量有所下降,而同期中国的稀土消费量则从2000年的1.92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95万吨。这种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

  日本是这个地区内唯一最大的市场,估计2003年直接消费(在日本国内的消费)和间接消费(海外日本公司的消费)稀土2.5万吨。估计日本国内每年直接消费的稀土为2万吨。贸易和商业统计是按稀土商品的绝对吨数公布的,而不是按稀土氧化物的吨数公布的。因此,很难准确地按稀土氧化物估计日本每年消费稀土的数量。表3中列出的日本的稀土消费量是绝对吨数,不是REO吨数。

  中国是向日本出口稀土的主要国家,向日本出口的稀土占稀土总出口的份额从1998年的60%增加到2003年的85%。但是,法国使用的稀土富集物70%以上也是从中国购买的,接近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总量的95%。可以看出,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稀土逐年下降,这是由于美国钼公司在加利福尼亚的稀土分离厂停产和氟碳铈矿产量减少。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玻璃工业中的稀土消费量最大,因为全世界50%以上的阴极射线管是在这个地区生产的。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抛光粉应用中稀土消费量也较高,日本是电子计算机芯片加工业的中心。

  未来几年内,日本和东南亚可能仍然是稀土的主要消费地区。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国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国,因为世界80%以上的稀土原材料是中国生产的,世界主要消费稀土的生产企业可能考虑把未来的生产线建在中国。因此,今后在中国消费的稀土将不断增加。

  3、美国

  美国稀土在催化剂工业中的消费占主导地位,其需求增长率一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绝大多数人拥有汽车,需要用含稀土的流化裂化催化剂精炼汽油,需要用含稀土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使尾气排放达到标准规定的水平。另一方面,最近几年,稀土在玻璃工业中的消费比较稳定,因为在美国销售的大多数阴极射线管是由日本公司或合资公司在美国生产的。但是,如果今后石油价格上涨导致运输费用增加,上述发展趋势可能会发生逆转。
推荐 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