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池州市科技局、安徽国风非金属材料公司具体承办的“2006’中国·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论坛”在池州市召开。
近年来,池州市依托非金属矿资源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配资源、资源换产业”的思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延伸产业产品链条,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联系的基础上,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吸纳国内外战略投资伙伴,开展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池州非金属矿产资源,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非金属材料高端产品,从四个方面打造该市非金属矿支柱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该市非金属矿产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一是夯实根基,稳健发展。在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池州市非金属矿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一个基地、二个园区、五大领域、十大企业”的格局。全市非金属矿深加工及应用产业累计投入20亿元,池州省级非金属矿深加工及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后组织国风非金属材料公司、东方钙业、安徽程翔肥业三家基地骨干企业实施了“年产10万吨超细重质 碳酸钙”项目、“年产3万吨纳米轻质级碳酸钙”项目、“年产10万吨钙基控缓释生态肥”国家级火炬计划和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实施顺利,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非矿产业现价产值达17.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34%,完成利税2.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的59%。预计2006年,全市非矿产业产值可达25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
二是多元合作,纵深发展。为使资源优势尽快转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池州市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合作途径,提升合作层次,扩展合作空间,努力实现“项目配资源,资源换产业”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池州市通过不断加大官产学研合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邀请国内行业资深专家、知名教授对该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政府搭台,努力促成全国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非矿企业开展纵深合作,吸引更多地投资商把目光聚集池州、关注池州、支持池州、开发池州。今年10月22日,“2006’中国·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论坛”在池州市举行,正是该市依托非金属矿资源优势,延伸产业产品链条,发挥自身优势,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池州经济质量和实力的又一重要举措。
三是探索模式,创新发展。要实现点石成金,创新发展,必须搭建一个中小企业共有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平台。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精神,该市立足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应用转化,创新发展”思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依托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成立“非矿院”,探索并实践着一条“产学研用一体化,联盟发展股份化”的新型路子。“非矿院”由市政府根据池州得天独厚的非金属矿资源,以及市内非矿企业根据技术发展战略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及各大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建设。“非矿院”实行非法人治理机构模式进行管理,主要是按照整个非金属矿行业产业规模化、产品精细化的发展需求,协调研发机构与非矿企业互动,不定期发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市场应用等方面信息,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及获益程度缴纳一定比例的受益金,作为“非矿院”技术支持补偿。建立非金属矿专家信息库,收录国内外非金属矿知名专家及其研究方向;研究院的研发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根据不同研发项目成立项目专家组;研发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对于整个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和带动性的项目,政府将给予一定的政策或经费支持。同时,“非矿院”设立三个职能中心,即:工程材料应用中心、工程材料实验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四是突出重点,跨越发展。根据池州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及池州市非金属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实施《关于加快池州市非金属矿深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在超细 重质碳酸钙、纳米级轻质碳酸钙、耐火材料、纳米级高档涂料油漆、水泥建材五大领域,积极帮助从事非金属矿深加工企业遴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纳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设备精良的非矿深加工企业到该市投资,迅速壮大非矿产业规模,使之成为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根据意见预计,到2010年,池州市非矿产业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非矿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70%;创建2—3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非矿产业的骨干企业在超细粉碎、精细分级、表面改性和材料功能化复合技术以及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技术、非金属矿物化工技术等产业化方面,达到国内同期领先水平。
近年来,池州市依托非金属矿资源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配资源、资源换产业”的思路,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延伸产业产品链条,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联系的基础上,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吸纳国内外战略投资伙伴,开展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池州非金属矿产资源,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非金属材料高端产品,从四个方面打造该市非金属矿支柱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促进该市非金属矿产业创新发展、跨越发展。
一是夯实根基,稳健发展。在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池州市非金属矿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一个基地、二个园区、五大领域、十大企业”的格局。全市非金属矿深加工及应用产业累计投入20亿元,池州省级非金属矿深加工及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后组织国风非金属材料公司、东方钙业、安徽程翔肥业三家基地骨干企业实施了“年产10万吨超细重质 碳酸钙”项目、“年产3万吨纳米轻质级碳酸钙”项目、“年产10万吨钙基控缓释生态肥”国家级火炬计划和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实施顺利,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非矿产业现价产值达17.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34%,完成利税2.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税的59%。预计2006年,全市非矿产业产值可达25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
二是多元合作,纵深发展。为使资源优势尽快转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池州市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合作途径,提升合作层次,扩展合作空间,努力实现“项目配资源,资源换产业”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池州市通过不断加大官产学研合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邀请国内行业资深专家、知名教授对该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政府搭台,努力促成全国各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非矿企业开展纵深合作,吸引更多地投资商把目光聚集池州、关注池州、支持池州、开发池州。今年10月22日,“2006’中国·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论坛”在池州市举行,正是该市依托非金属矿资源优势,延伸产业产品链条,发挥自身优势,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池州经济质量和实力的又一重要举措。
三是探索模式,创新发展。要实现点石成金,创新发展,必须搭建一个中小企业共有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平台。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精神,该市立足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应用转化,创新发展”思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依托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成立“非矿院”,探索并实践着一条“产学研用一体化,联盟发展股份化”的新型路子。“非矿院”由市政府根据池州得天独厚的非金属矿资源,以及市内非矿企业根据技术发展战略与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及各大高校院所合作共同建设。“非矿院”实行非法人治理机构模式进行管理,主要是按照整个非金属矿行业产业规模化、产品精细化的发展需求,协调研发机构与非矿企业互动,不定期发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品研发、市场应用等方面信息,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及获益程度缴纳一定比例的受益金,作为“非矿院”技术支持补偿。建立非金属矿专家信息库,收录国内外非金属矿知名专家及其研究方向;研究院的研发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根据不同研发项目成立项目专家组;研发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对于整个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和带动性的项目,政府将给予一定的政策或经费支持。同时,“非矿院”设立三个职能中心,即:工程材料应用中心、工程材料实验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四是突出重点,跨越发展。根据池州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及池州市非金属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实施《关于加快池州市非金属矿深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在超细 重质碳酸钙、纳米级轻质碳酸钙、耐火材料、纳米级高档涂料油漆、水泥建材五大领域,积极帮助从事非金属矿深加工企业遴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纳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设备精良的非矿深加工企业到该市投资,迅速壮大非矿产业规模,使之成为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根据意见预计,到2010年,池州市非矿产业销售收入可达1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非矿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70%;创建2—3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非矿产业的骨干企业在超细粉碎、精细分级、表面改性和材料功能化复合技术以及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技术、非金属矿物化工技术等产业化方面,达到国内同期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