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酸钙市场存在过剩隐患


来源:

随着我国塑料、橡胶、造纸、建筑涂料、日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纳米 碳酸钙的需求日益增加。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 纳米碳酸钙的需求增速将保持在20%左右,到2008年需求量将超过52万吨,2010年将达到75万吨。但从目前的拟在建项目统计,到2010年我国可形成160万~180万吨的产能,产量有望突破130万吨,市场有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纳米碳酸钙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超细无机材料。由于粒子的超细化,使其晶体结构和表面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会产生出普通碳酸钙所不具有的效应。将其用作塑料填料,不会因随填充量的增加而使制品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性能大幅下降;将其高比例填充在橡胶中,可使制品表面光艳、刚性增强、抗撕裂、耐弯曲、抗龟裂性能提高;添加到高级油墨及涂料中,可显著提高产品的光泽度、透明度、稳定性;作为造纸填料,可大幅度提高纸张白度、散光性、遮蔽性,减少纸浆用量。另外,纳米碳酸钙是目前最廉价的 纳米材料,生产过程一般无“三废”排放。

我国纳米碳酸钙产业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广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日本技术生产80~100纳米的超细碳酸钙,成为我国第一家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2000年,由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教授领衔研究的超重力纳米碳酸钙生产技术,一举扭转了我国纳米碳酸钙技术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并很快实现工业化生产,先后在广平化工、嘉维化工、芮城新材、蒙西高新、山东盛大等企业建成二十多条生产线。后来,华东理工大学的釜式搅拌加晶形控制剂碳化工艺先后在山西兰花科创、上海华明等企业建有数条生产线,使国内纳米碳酸钙产量由2002年的不足10万吨,迅速提升至2004年的23.07万吨,2005年再跃升至25万吨。2006年2月,由山东盛大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制备纳米碳酸钙技术通过专家组鉴定,标志着我国纳米碳酸钙技术已步入世界前列,同时结束了国外公司对该技术的长期垄断。

在我国,橡胶工业是纳米碳酸钙的最大用户,主要用作橡胶补强剂,用量占纳米碳酸钙市场销量的40%左右;涂料、建筑行业是纳米碳酸钙的第二大用户,所占比例为30%左右;塑料制品及其加工业对纳米碳酸钙的需求量排第三,约为15%左右;油墨、牙膏及其他日用化工行业用量占10%左右;造纸行业用量占5%。

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纳米碳酸钙需求年均增幅为15%,年进口量在10万吨左右;2005年国内消费纳米碳酸钙超过30万吨,进口约6万吨。

国内纳米碳酸钙的旺盛需求和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纷纷扩产或上新项目。据统计,广东恩平嘉维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从1999年4月建成国内第一条纳米碳酸钙生产线开始,扩产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目前该企业已拥有4条生产线,年产纳米碳酸钙12万吨;广平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已将最初的1.5万吨/年产能增扩至5万吨/年;恩平市政府还计划用5年时间,将该市现有的15万吨/年产能翻一番,达到30万吨/年;山东盛大科技公司计划待陕西咸阳一期10万吨/年生产线建成投产后,2007年启动二期40万吨/年项目,到2010年成为年产100多万吨的全球最大的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另外,宁夏平罗、河南义马、广西武鸣等地的生产线也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国风塑业和莲花科创等企业集团也都有上马大型超细碳酸钙生产线计划。

如果这些拟建和在建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粗略统计,到2010年我国可形成160万~180万吨纳米碳酸钙产能,产量有望突破130万吨,届时将彻底改变国内纳米碳酸钙市场供不应求,高档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

有关专家指出,纳米碳酸钙作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不仅可以使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变成经济优势,而且可以提升相关的塑料、橡胶、油漆、日化、造纸等行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这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同时也为碳酸钙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但目前我国纳米碳酸钙产业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规划。各地在审核项目计划时,应限制上马规模小(万吨以下)、工艺落后(耗水、耗电大,产品粒度大于100纳米)的项目;二是要加大力度改造和整合小企业和老工艺生产线,组建大型纳米碳酸钙企业集团,培养名牌产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和纳米碳酸钙新的消费领域的开发,以免因产能扩张过快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推荐 7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