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句歌词人们耳熟能详。而在钦堂,就有这么一种石头,它不仅会唱歌,而且“唱”出了一个大产业。这其中,钦堂人宛如优秀的作曲家,将这首曲子千锤百炼,使之逬发出更为动听的音符。
这种石头就是今天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 石灰石——— 碳酸钙产品的原料,与此相关连的产业,顾名思义就是碳酸钙产业。
追溯钦堂碳酸钙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93—200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可概括为产业量的扩张与企业资本的积累时期。
1993年,在这个纯农业乡出现了几个不“安分”的人,他们购来机器,安装设备,开始碳酸钙粗粉加工。而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包括精细钙业在内的两三家碳酸钙粗粉加工企业从此在钦堂诞生。低矮的厂房、灰蒙蒙的作业环境,成为当时这些零星企业的最大特征。但正是这些企业,才使得钦堂的碳酸钙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到2001年,整个钦堂碳酸钙粗粉加工企业从原来的两三家发展到了十六七家,粗粉磨机也从最初的两三台扩展到了二十余台。
在这一阶段中,企业量的扩张并没有带来产品档次的提升,而同档次产品的增多引发了企业间的价格恶性竞争。据该乡碳酸钙行业协会会长吴康孟回忆,粗粉价格从最初的两三百元一吨急剧下降到后来的八九十元一吨,基本相当于企业的生产成本价。现实告诉他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势在必行。
2001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碳酸钙下游产品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加之当时整个钦堂乡碳酸钙矿石需大于求矛盾的出现,促成了这一产业向中间和终端等下游产品开发纵深阶段的挺进。
于是便出现了钦堂碳酸钙产业第二个发展阶段。
2002年,随着锦春钙业的签约落户,钦堂碳酸钙行业开始向精细方向发展,超细、水磨碳酸钙等一大批中间产品开始取代原先的粗粉加工。特别是锦春钙业,它的入驻与投产,结束了钦堂没有超微细产品的历史。而超细产品的出现,不仅延伸了碳酸钙产品链,更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加工一吨粗粉的利润当时最多是几十元到上百元,而相应的超细产品每吨可以卖到上千元。这种产品利润上的差距,直接成为当时不少企业进行产品转型的动力。与此同时,第一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为一大批不满足低档次粗粉加工的企业实现产品提升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实力。
其中,精细钙业是终端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始作蛹者”。2005年,该公司与温州客商合作投资的年产1万吨平板橡胶项目正式投产,橡胶行李带成了钦堂整个碳酸钙产业终端产品的发端。
采访那天,我们在偌大的厂房里见到的是这样一幅可喜的景象:企业里既有粗粉和细粉的加工,也有像平板橡胶和行李带中间和终端产品的生产,而在企业内部,自己生产的粗粉直接成为生产橡胶等终端产品的原料,这样一来,既摆脱了原先粗粉价格的恶性竞争,又拉长了企业的产业链,粗粉-细粉-橡胶-行李带,一条清晰的产品链在企业内部得以形成。
如今在钦堂,包括精细钙业的平板橡胶、亨迪塑料厂的PVC雨鞋、新裕塑料有限公司的可降解片材、金龙钙业的塑料筹码等碳酸钙下游产品,正迅速涌现出来。
谁又曾想,钦堂的碳酸钙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只花了十余年时间,更令人可喜的是,在这条产业链中,从最初的粗粉加工发展到细粉花了七八年时间,而从细粉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开发只花了三四年时间,产品档次的提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
钦堂乡党委、政府就像是这首产业之歌的首席谱曲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袖善舞,充分发挥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利用资源配置这只有形之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今后一律不上新的粗粉加工企业,粗粉企业不上新的磨机,矿石资源将逐步向下游企业集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无形之手则是发挥碳酸钙协会的作用,利用协会来规范会员企业的产品价格,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而在工业功能区建设上,党委、政府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的前瞻眼光。功能区从最初的300多亩规划,到现在扩容到1000余亩的规模,既反应了碳酸钙产业在钦堂的逐步壮大,更预示着该乡欲打造全省甚至是全国的重钙产业基地的决心与勇气。
乡党委书记陈勇毫不讳言,随着杭新高速的开通,钦堂已成为全市距离杭州最近的乡镇,因此在承接杭州外迁企业上更加具备区域优势,这对钦堂碳酸钙产业今后的发展更有现实意义。
这种石头就是今天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 石灰石——— 碳酸钙产品的原料,与此相关连的产业,顾名思义就是碳酸钙产业。
追溯钦堂碳酸钙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93—200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可概括为产业量的扩张与企业资本的积累时期。
1993年,在这个纯农业乡出现了几个不“安分”的人,他们购来机器,安装设备,开始碳酸钙粗粉加工。而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包括精细钙业在内的两三家碳酸钙粗粉加工企业从此在钦堂诞生。低矮的厂房、灰蒙蒙的作业环境,成为当时这些零星企业的最大特征。但正是这些企业,才使得钦堂的碳酸钙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到2001年,整个钦堂碳酸钙粗粉加工企业从原来的两三家发展到了十六七家,粗粉磨机也从最初的两三台扩展到了二十余台。
在这一阶段中,企业量的扩张并没有带来产品档次的提升,而同档次产品的增多引发了企业间的价格恶性竞争。据该乡碳酸钙行业协会会长吴康孟回忆,粗粉价格从最初的两三百元一吨急剧下降到后来的八九十元一吨,基本相当于企业的生产成本价。现实告诉他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势在必行。
2001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碳酸钙下游产品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加之当时整个钦堂乡碳酸钙矿石需大于求矛盾的出现,促成了这一产业向中间和终端等下游产品开发纵深阶段的挺进。
于是便出现了钦堂碳酸钙产业第二个发展阶段。
2002年,随着锦春钙业的签约落户,钦堂碳酸钙行业开始向精细方向发展,超细、水磨碳酸钙等一大批中间产品开始取代原先的粗粉加工。特别是锦春钙业,它的入驻与投产,结束了钦堂没有超微细产品的历史。而超细产品的出现,不仅延伸了碳酸钙产品链,更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加工一吨粗粉的利润当时最多是几十元到上百元,而相应的超细产品每吨可以卖到上千元。这种产品利润上的差距,直接成为当时不少企业进行产品转型的动力。与此同时,第一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为一大批不满足低档次粗粉加工的企业实现产品提升积攒了足够的资金实力。
其中,精细钙业是终端产品开发与生产的“始作蛹者”。2005年,该公司与温州客商合作投资的年产1万吨平板橡胶项目正式投产,橡胶行李带成了钦堂整个碳酸钙产业终端产品的发端。
采访那天,我们在偌大的厂房里见到的是这样一幅可喜的景象:企业里既有粗粉和细粉的加工,也有像平板橡胶和行李带中间和终端产品的生产,而在企业内部,自己生产的粗粉直接成为生产橡胶等终端产品的原料,这样一来,既摆脱了原先粗粉价格的恶性竞争,又拉长了企业的产业链,粗粉-细粉-橡胶-行李带,一条清晰的产品链在企业内部得以形成。
如今在钦堂,包括精细钙业的平板橡胶、亨迪塑料厂的PVC雨鞋、新裕塑料有限公司的可降解片材、金龙钙业的塑料筹码等碳酸钙下游产品,正迅速涌现出来。
谁又曾想,钦堂的碳酸钙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只花了十余年时间,更令人可喜的是,在这条产业链中,从最初的粗粉加工发展到细粉花了七八年时间,而从细粉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开发只花了三四年时间,产品档次的提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
钦堂乡党委、政府就像是这首产业之歌的首席谱曲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袖善舞,充分发挥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利用资源配置这只有形之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今后一律不上新的粗粉加工企业,粗粉企业不上新的磨机,矿石资源将逐步向下游企业集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无形之手则是发挥碳酸钙协会的作用,利用协会来规范会员企业的产品价格,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而在工业功能区建设上,党委、政府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做大做强这一产业的前瞻眼光。功能区从最初的300多亩规划,到现在扩容到1000余亩的规模,既反应了碳酸钙产业在钦堂的逐步壮大,更预示着该乡欲打造全省甚至是全国的重钙产业基地的决心与勇气。
乡党委书记陈勇毫不讳言,随着杭新高速的开通,钦堂已成为全市距离杭州最近的乡镇,因此在承接杭州外迁企业上更加具备区域优势,这对钦堂碳酸钙产业今后的发展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