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采用微细
碳酸钙母粒生产的新型微地膜在山东、云南和贵州等地投入生产使用。这种新型微地膜的厚度为0.004~0.006mm,达到或超过国标GB13735-1992中0.008mm的要求,而其生产成本又低于现在的超薄地膜。这一技术是由贵州省纳米新材料技术中心研制成功的。
作为目前国内利用纳米技术研究农用大棚膜的贵州科学院纳米技术新材料工程中心,自2003年开始承担国家“863”项目“复合纳米添加剂在塑料中的应用与开发”。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碳酸钙不仅可作为增量剂,还可成为提高塑料基体材料某些力学性能的改性剂,特别是能使材料的抗冲击韧性得以显著提高。并且,将碳酸钙作为一种有利于环境消纳的功能性助剂添加到一次性使用的塑料材料及制品中,能使其在消费使用后可迅速回归自然。据该中心副研究员薛涛介绍,考虑到我国农业的发展需求,如果大量的农用薄膜都能采用“复合纳米添加剂”这一技术,将为消除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作出贡献。
2004年以来,薛涛和另一项目负责人曾舒与课题组成员们自筹经费,克服了原有条件的制约,首先研制出适用生产这种微细碳酸钙母粒的设备,同时在原有的纳米粉剂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超音速技术对碳酸钙母粒进行了“二次包膜”,从而实现了利用具有增强、增韧高填充超微细(纳米)的碳酸钙母粒直接用于超薄地膜中的目的。
在贵州科学院主持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认为,该技术在无机刚性粒子增韧理论和界面理论指导下,通过界面设计及优化,采用新的表面改性高填充技术和共混技术,使用70%~75%浓度超微细碳酸钙母粒直接用于超薄地膜中,使获得的聚乙烯微地膜具有增强增韧的功能,在不影响微地膜透光率的条件下,微地膜生产厚度在0.004~0.006mm,添加量可达到10%,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据了解,这种采用微细碳酸钙母粒生产的微地膜比传统地膜节约成本、符合市场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现在,该项目产品已在省内外推广使用。
作为目前国内利用纳米技术研究农用大棚膜的贵州科学院纳米技术新材料工程中心,自2003年开始承担国家“863”项目“复合纳米添加剂在塑料中的应用与开发”。科研人员在研究中发现,碳酸钙不仅可作为增量剂,还可成为提高塑料基体材料某些力学性能的改性剂,特别是能使材料的抗冲击韧性得以显著提高。并且,将碳酸钙作为一种有利于环境消纳的功能性助剂添加到一次性使用的塑料材料及制品中,能使其在消费使用后可迅速回归自然。据该中心副研究员薛涛介绍,考虑到我国农业的发展需求,如果大量的农用薄膜都能采用“复合纳米添加剂”这一技术,将为消除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作出贡献。
2004年以来,薛涛和另一项目负责人曾舒与课题组成员们自筹经费,克服了原有条件的制约,首先研制出适用生产这种微细碳酸钙母粒的设备,同时在原有的纳米粉剂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超音速技术对碳酸钙母粒进行了“二次包膜”,从而实现了利用具有增强、增韧高填充超微细(纳米)的碳酸钙母粒直接用于超薄地膜中的目的。
在贵州科学院主持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们认为,该技术在无机刚性粒子增韧理论和界面理论指导下,通过界面设计及优化,采用新的表面改性高填充技术和共混技术,使用70%~75%浓度超微细碳酸钙母粒直接用于超薄地膜中,使获得的聚乙烯微地膜具有增强增韧的功能,在不影响微地膜透光率的条件下,微地膜生产厚度在0.004~0.006mm,添加量可达到10%,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据了解,这种采用微细碳酸钙母粒生产的微地膜比传统地膜节约成本、符合市场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现在,该项目产品已在省内外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