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高比能正极材料产业化为何那么难?


来源:高工锂电网

[导读]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这些新一代正极材料的产业化都遇到了材料性能自身缺陷尚未解决和匹配材料研发进展缓慢的限制,距离成熟的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预计未来2-3年可能会出现重大突破。

www.188betkr.com 讯当前,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已经成为动力锂电池的两大技术路线,但在更高能量密度的追求之下,具备高电压、高容量优势的富锂锰基、高电压镍锰酸锂、磷酸锰锂和镍酸锂等新一代正极材料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


近日业内传来关于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好消息,甚至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然而,在经过多方调研之后,发现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进展与实际产业化应用还存在较远的距离。


红宝丽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红宝丽集团南京锂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年产20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锂项目首条生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与试生产,产品符合设计要求。目前,产品已送锂离子电池客户进行性能测试。


据了解,磷酸锰锂正极材料由于具备171mAh/g的理论储锂容量和高达4.1V的放电平台,相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能量优势因而被认为拥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当前也有大批正极材料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对其进行研究。


但业内人士表示,磷酸锰锂材料要导入动力电池应用还需要克服多重困难,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还存在一定距离。


“磷酸锰锂材料的库仑效率比较低,循环寿命差,目前国内还没有在动力电池中应用,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一位动力电池企业高层对高工锂电网表示,除了材料本身性能不成熟之外,与之相匹配的高电压电解液还没有量产,也是阻碍其商业化应用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除了磷酸锰锂材料之外,包括富锂锰基、高电压镍猛酸锂等新一代正极材料的产业化也被高电压电解液拖了后腿。


“高电压镍猛酸锂材料产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和其配合的高电压电解液还不成熟,国内电解液制造商在高电压电解液的研发方面不够重视。”成都兴能新材料有限公司范未峰告诉高工锂电,镍锰酸锂材料具有尖晶石结构比较稳定,目前已经可以量产,但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开发出成熟的与之配合应用的高电压电解液,从而影响了高电压镍锰酸锂在市场上的应用。


范未峰表示,目前成都兴能已经实现了高电压镍锰酸锂的量产,同时在搭配不同的负极材料进行实验性验证研究,该产品将成为公司未来几年的重点开发产品。


与高电压镍锰酸锂和磷酸锰锂材料相比,业内对比容量更高的富锂锰基材料的研发更为广泛。


由于富锂锰基材料放电比容量高达300mAh/g,具有成本低、容量高、无毒安全等优点,被认为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续航里程的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理想之选。当前主流正极材料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都在进行富锂锰基材料的研究开发,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产业化还相去甚远。


“富锂锰基材料的研究其实非常早,在研究的企业也很多,但直到目前都还没有实现商业化应用,循环寿命太低是致命缺陷,大多数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天津力神副总工程师苏金然指出,尽管富锂锰基的克容量很高但循环寿命太低,尽管现在有很多企业采用多元素掺杂和表面包覆等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结果并不理想。


“富锂锰基材料的循环寿命太短,衰减速度特别快,当前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循环次数都能达到2000-3000周以上,但现在富锂锰基的循环次数只能达到200-300周左右,差一点的甚至不到100周,目前还没有商业化应用。”天津斯特兰副总经理李积刚向高工锂电表示。


富锂锰基循环寿命低与其材料本身结构有关,存在先天缺陷,以前业内对该材料的研究比较少,但近年来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技术升级、新的研究路径的出现、制备工艺提升和新材料导入应用等,相信富锂锰基材料的性能会得到提升,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这些新一代正极材料的产业化都遇到了材料性能自身缺陷尚未解决和匹配材料研发进展缓慢的限制,距离成熟的商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预计未来2-3年可能会出现重大突破。


与之相比,高镍三元材料和NCA材料在国内的商业化应用会更快一些。截至目前,包括杉杉能源、宁波金和、天津巴莫、当升科技、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企业都宣布公司的高镍产品已经完成中试,甚至开始量产且批量供货。

推荐 1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