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实事求是而言,韩国锂电企业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方面的战略布局较早而且颇具前瞻性。
早在2013年7月,韩国SKI就与北汽集团和北京电控结成战略联盟,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成立 “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该工厂具有全自动的模组生产线和半自动的电池包装配线。但是2017年3月SKI方面宣布,该公司已于去年年底以电池订购量减少为由停止生产。而之前SKI在重庆的三元正极材料工厂,则是以7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中国事安集团。
2014年6月,三星SDI与中方企业合资成立了三星环新(西安)动力电池有限公司。2015年10月,三星全球最大的汽车电池生产基地-环新(西安)动力电池项目正式投产。2016年9月,曙光股份发布公告称,决定与东软睿驰和三星SDI在大连市共同投资设立公司,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与充电机。
据报道,三星SDI原计划到2020年斥资6亿美元,为其在西安工厂安装更多电池生产线。但是到了2016年下半年, 三星SDI在中国西安的生产线已闲置了几个月,三星SDI最近决定重新考虑中国西安电池工厂的扩建计划。
LG化学则是在2014年9月成立了南京乐金化学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2015年10月,这一公司的动力电池项目正式投产,作为LG化学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它每年的产出的动力电池可供10万辆新能源汽车使用。2017年2月LG化学计划对其在中国南京的电池工厂进行扩建,规划增建一个汽车电池工厂和一个小型电池工厂。
2017年年初,LG化学位于中国南京的动力电池工厂传出停摆传闻,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其生产线已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并正在计划将该项目打包卖给上汽。对此,LG化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南京工厂目前运行正常,并没有相关出售计划。但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LG化学国内材料供应商和相关销售商透露,其南京工厂的软包动力电池业务确实受到一定影响。
与SKI、三星SDI和LG化学相比,松下发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时间明显稍晚,其在大连的动力电池工厂要到2017年才能投产。不过,在产能规划上松下显然比韩系电池商更有野心,松下的目标是让电池业务在中国的年营收达到 1000 亿日圆(约 57.9 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工程将建设1条生产线,计划2017年开始批量生产。二期项目计划2017年启动将建设5条生产线,预计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
数年前韩国电池企业在中国进行战略性布局之后,凭借其优良的性价比立刻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电动汽车尤其是乘用车领域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眼看韩国电池企业在国内攻城略地,很快就要将国内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打回原形,并且危及国内三元电池企业生存,工信部在2016年5月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直接 采用行政手段韩国电池企业阻挡在目录之外。
由于进入目录是获得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的前提条件,因此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撤换韩系动力电池。
截止到目前,工信部已累计发布了四批《规范条件》目录,共计57家动力电池企业入围,而三星SDI、LG化学、SKI、松下等日韩电池巨头至今仍未进入目录,导致韩国电池企业在华的动力电池业务开拓受到了极大影响。除了行业政策的因素,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萨德事件”政治事件也给韩资电池企业带来很大困扰。
笔者个人认为,考虑到国内动力电池企业(CATL除外)研发普遍薄弱,生产管理粗放和品管控制普遍不佳,适当保护国内锂电企业也是必要的。但是采用这种一刀切的行政手段将日韩优秀动力电池企业拒之门外,则明显有违市场竞争精神,并不利于国内锂电企业通过承接日韩技术扩散,消化和吸收日韩技术实现国内锂电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提升。如果换做是美国电池企业比如当年的A123,工信部也会对美国电池企业采用如此极端手段吗?
笔者并不认为工信部可以长时间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排斥在外,经过一番调整之后,比如接受“以市场换技术”的条件在中国建立以研发为主的合资公司,或者在已有的合资企业中加大研发投入,将是韩国电池厂商顺利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键。当然,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中韩两国政治关系的回暖。
但是由于中日关系恶化趋势完全不可逆转,笔者并不看好松下公司在华动力电池业务发展前景。日韩锂电企业在华命运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