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8betkr.com 讯新能源汽车似乎是天之骄子。生态环境形势的持续恶化造就了新能源大行其道的局面。而这如南美蝴蝶的振翅般带来许多连锁反应,最显著的当属锂电市场。
许多行业繁华的表象下往往是波涛汹涌,我国锂电市场自2014年末以来一直政策加身,一路高歌前进。锂电行业的上、中、下游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涨幅”。
就上游来说,许多企业并购重组,产业呈现出新的面貌。作为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碳酸锂的价格一路攀升,更是有分析人士预测碳酸锂价格年内有望继续上涨10%。这些都侧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加大。而四大关键材料在“十三五”期间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日趋成熟。但有一个短板不容忽视:国内目前并没有掌握高端锂电池生产材料的核心技术。
中游电池制造商的遭遇则是“冰火两重天”:忙的忙坏,闲的欲哭无泪。动力电池的供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型动力电池企业的货源供不应求,小型企业则订单量严重不足,甚至濒临破产,最后被兼并收购。动力电池的技术攻克、质量把关和产能的扩张等问题迫在眉睫。下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锂电池在3C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三大领域的应用比重都是日益加大,尤其是在电动汽车上。
锂电池市场的脉络复杂,国家扶持带来了机遇,但是技术上的瓶颈暂时无法攻克。如果市场不重视革新地走下去,难保不会进入同一化的死胡同。
机遇:时机似乎刚刚好科技巨头死磕电池技术
政策篇
从2014年末,国家就加强了锂电行业的扶持力度。
先是国家工信部公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限定了锂电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资源综合利用等,提高了行业的准入条件,为行业的规范和日后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
然后财政部、国税总局在今年1月末下发《关于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的通知》,规定自2015年2月1日起对电池、涂料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而锂电池免征消费税。该项政策无疑推了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的进程,加重了锂电池在市场的地位。
紧接着,科技部于2月16日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轿车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2015年底达到200Wh/kg,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达到300Wh/kg。于是国内开始了一场激烈的科技竞赛,在淘汰中,电池技术不断地得到净化和提升。
而在8月1日,我国首部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标《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将实施。该标准的出台对于锂离子电池产品自身,以及以锂离子电池为关键部件的移动电源等相关产品的安全性提高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市场篇
锂离子电池拥有巨大的市场,2014年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715亿元。而其中动力锂电池的潜能是最大的,同比增长达到200%,远远超越3C市场用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而据业内预计,2017年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将爆增400%。
201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长
在科技至上的现今,这些数据并不夸张。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部智能手机,也就是一块锂电池。而雾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得人们加大了环保的力度,并间接催生了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如果你拥有一辆电动车,很有可能里面也有一块锂电池。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只会不断加大,这是发展的绝佳机遇,市场的良性竞争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外,巨大前景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的重组升级、二是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三是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
科技篇
自1992年在索尼手中量产后,锂电池的技术革新就没有停止过。
几乎每年甚至每个月都能听到电池界传来进步的回响,电池技术在这二十几年来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卡在瓶颈中许久。近来,科技界的很多巨头都纷纷涉足电池的研究,企图站在制高点。
科技巨子特斯拉以电动汽车制造闻名,但是4月末却发布了家用电池“powerwall”和企业用电池“Powerpack”,国内外对此褒贬不一,分析师认为该产品并无太多技术上的革新。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表示要革新电池技术,并宣布特斯拉是一家电池公司。虽暂时无法判定能量墙对于电池技术方面的贡献,但特斯拉未上市的超级轿跑Roadster升级版则应该含有进步性的锂电池技术,其续航可以达到惊人的644公里。
除了特斯拉,谷歌也跻身研发行列。外媒4月份曝光谷歌旗下著名的Google X实验室正致力于改进现有的电池技术,而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或将从中受益。
作为“死对头”的苹果自然不甘落后,早早就挖角A123的多名电池工程师,准备大干一场,结果闹得满城风雨。科技行业专家及分析师称:“过去10年我们其实应该在电池技术上有许多突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突破都是苹果公司所需要的,如果他们的电池技术能够有突破那肯定有重大意义。”
大众汽车集团也瞄准了电池市场,欲转向单一的锂离子电池单元设计,并借此降低66%的电池成本。这项决定的背后直指固态电池。此外,大众据说还掌握了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核心秘密”,其正在研发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单元技术,能量密度可达到当前电池的5倍之多。
而万向近日向外界宣布未来团队的研究方向就是做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或者是硅碳负极的电池,也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三星这几天也曝光了其高能量密度手机电池计划。
小结:这些都是锂电池市场面临的机遇:政策加身、规模增大、巨头投资,把握得好,行业将面临颠覆性的改变。但凡事具有两面,瓶颈就摆在那里,卡住身子无法动弹。
瓶颈:科技之殇如何破市场混乱待解
技术问题
首先是手机。其实锂电池在这一块的进步很显著。电池容量不断增加,价格反向降低,电池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但是智能手机硬件的耗电程度也同步增长,于是续航变成了一天,重度使用甚至连一天都达不到。然后,移动电源诞生了。
而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愈发严重,电池续航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就算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特斯拉电动车目前的续航也仅能达到400公里,这和内燃机汽车500-600公里的续航里程有着不小的差距。
这一切归结起来都是锂电池的问题:能量密度不足,稳定性不够,成本太高。
现如今的四大主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没有一个可以兼顾解决这三个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研究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国家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促进关键的原始创新,解决瓶颈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以便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而秉承着既然暂时治不了本,那就先治标的原则,有一项技术在默默地崛起,对,就是快充技术。
见招拆招“快充”走红
“快充”,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充电。这项技术的出现是十分有必要的。未来电池发展方向是提升密度还是缩短充电时间,谁都说不准。
在手机界,快充技术的出现已经有一年半载。去年的这时,OPPO在Find 7上成功运用了独家研发的VOOC闪充技术:3000mAh的电池能在30分钟内充满75%的电量;然后,高通发布了Quick Charge 2.0快充技术,其充电速度是标准充电器的175%,可以在30分钟之内充满60%的电量;最近,联发科也不甘其后地发布了Pump Express Plus快充技术,根据酷比手机给出的充电实验数据是,充5分钟通话2小时,30分钟可彪到75%以上。
这些看上去是不是很神奇呢?短时间内就能解决你的“续航焦虑”,但是其高电压的充电方式会不会对手机电池造成伤害呢?不,这个倒是不用担心,具体的充电原理我们日后再讲。
而在电动汽车领域,今年5月15日,微宏基于快速充电技术的全新THINPACK电池在浙江湖州发布,该电池具备10-15分钟快速充电(4C)的能力。电池的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使用寿命达到600000公里。吴扬称,电动汽车想要发展必须要做到10-15分钟快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出行的机动性、才能满足商用电动巴士出租等不间断运营、才能保证充电站投资人的商业可行性。
虽然充电时间是可以缩短,但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实验室的电池暂时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瓶颈仅靠资金和研究是暂时没办法解决的,我们还是期待科技的厚积薄发吧。
市场制度混乱不利于进步
陈清泉院士曾表示,目前中国在下一代电池研发上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此轮竞赛的关键是掌握先进材料、电池体系、电池及系统设计制造的核心知识产权。如果没有合理的布局,扎实系统的基础研究,难以想象我国能仅靠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今后的电池产业占据优势地位。
他还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研究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国家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促进关键的原始创新,解决瓶颈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以便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而财政部曾发通知描述过我国的锂电池市场。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锂离子电池相关生产企业已近32000家,但大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较低,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生产规模较低,主要占领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市场,而一些高端材料、关键制造设备和笔记本、高性能动力电池市场主要被少数锂离子电池生产强国所占有,产业“散、小、乱”趋势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开始出现。而这个局面恰恰是前面提及的准入条件政策出台的原因。
结合我国锂离子电池发展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业内建议从四个方面推动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创新投入,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二是强化行业管理,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三是坚持从严控制,加强事前、事后管理;四是创新方式方法,培育多元化商业模式。
小结:电池技术的停滞不前是国际性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这个大问题的解决。但是它在制约了部分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另一部分产业的兴盛。当然,我们还是期待它能早日获得突破,这对于各方面的发展都将带来颠覆性的革新,也是当前许多人的追求。
许多行业繁华的表象下往往是波涛汹涌,我国锂电市场自2014年末以来一直政策加身,一路高歌前进。锂电行业的上、中、下游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涨幅”。
就上游来说,许多企业并购重组,产业呈现出新的面貌。作为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碳酸锂的价格一路攀升,更是有分析人士预测碳酸锂价格年内有望继续上涨10%。这些都侧面反映了市场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加大。而四大关键材料在“十三五”期间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日趋成熟。但有一个短板不容忽视:国内目前并没有掌握高端锂电池生产材料的核心技术。
中游电池制造商的遭遇则是“冰火两重天”:忙的忙坏,闲的欲哭无泪。动力电池的供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型动力电池企业的货源供不应求,小型企业则订单量严重不足,甚至濒临破产,最后被兼并收购。动力电池的技术攻克、质量把关和产能的扩张等问题迫在眉睫。下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锂电池在3C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储能三大领域的应用比重都是日益加大,尤其是在电动汽车上。
锂电池市场的脉络复杂,国家扶持带来了机遇,但是技术上的瓶颈暂时无法攻克。如果市场不重视革新地走下去,难保不会进入同一化的死胡同。
机遇:时机似乎刚刚好科技巨头死磕电池技术
政策篇
从2014年末,国家就加强了锂电行业的扶持力度。
先是国家工信部公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限定了锂电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产品质量、资源综合利用等,提高了行业的准入条件,为行业的规范和日后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
然后财政部、国税总局在今年1月末下发《关于对电池、涂料征收消费税的通知》,规定自2015年2月1日起对电池、涂料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而锂电池免征消费税。该项政策无疑推了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的进程,加重了锂电池在市场的地位。
紧接着,科技部于2月16日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轿车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2015年底达到200Wh/kg,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达到300Wh/kg。于是国内开始了一场激烈的科技竞赛,在淘汰中,电池技术不断地得到净化和提升。
而在8月1日,我国首部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标《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将实施。该标准的出台对于锂离子电池产品自身,以及以锂离子电池为关键部件的移动电源等相关产品的安全性提高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市场篇
锂离子电池拥有巨大的市场,2014年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715亿元。而其中动力锂电池的潜能是最大的,同比增长达到200%,远远超越3C市场用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而据业内预计,2017年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将爆增400%。
201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长
在科技至上的现今,这些数据并不夸张。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部智能手机,也就是一块锂电池。而雾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得人们加大了环保的力度,并间接催生了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如果你拥有一辆电动车,很有可能里面也有一块锂电池。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只会不断加大,这是发展的绝佳机遇,市场的良性竞争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外,巨大前景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的重组升级、二是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三是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
科技篇
自1992年在索尼手中量产后,锂电池的技术革新就没有停止过。
几乎每年甚至每个月都能听到电池界传来进步的回响,电池技术在这二十几年来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卡在瓶颈中许久。近来,科技界的很多巨头都纷纷涉足电池的研究,企图站在制高点。
科技巨子特斯拉以电动汽车制造闻名,但是4月末却发布了家用电池“powerwall”和企业用电池“Powerpack”,国内外对此褒贬不一,分析师认为该产品并无太多技术上的革新。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多次表示要革新电池技术,并宣布特斯拉是一家电池公司。虽暂时无法判定能量墙对于电池技术方面的贡献,但特斯拉未上市的超级轿跑Roadster升级版则应该含有进步性的锂电池技术,其续航可以达到惊人的644公里。
除了特斯拉,谷歌也跻身研发行列。外媒4月份曝光谷歌旗下著名的Google X实验室正致力于改进现有的电池技术,而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或将从中受益。
作为“死对头”的苹果自然不甘落后,早早就挖角A123的多名电池工程师,准备大干一场,结果闹得满城风雨。科技行业专家及分析师称:“过去10年我们其实应该在电池技术上有许多突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突破都是苹果公司所需要的,如果他们的电池技术能够有突破那肯定有重大意义。”
大众汽车集团也瞄准了电池市场,欲转向单一的锂离子电池单元设计,并借此降低66%的电池成本。这项决定的背后直指固态电池。此外,大众据说还掌握了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核心秘密”,其正在研发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单元技术,能量密度可达到当前电池的5倍之多。
而万向近日向外界宣布未来团队的研究方向就是做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或者是硅碳负极的电池,也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三星这几天也曝光了其高能量密度手机电池计划。
小结:这些都是锂电池市场面临的机遇:政策加身、规模增大、巨头投资,把握得好,行业将面临颠覆性的改变。但凡事具有两面,瓶颈就摆在那里,卡住身子无法动弹。
瓶颈:科技之殇如何破市场混乱待解
技术问题
首先是手机。其实锂电池在这一块的进步很显著。电池容量不断增加,价格反向降低,电池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但是智能手机硬件的耗电程度也同步增长,于是续航变成了一天,重度使用甚至连一天都达不到。然后,移动电源诞生了。
而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愈发严重,电池续航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就算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特斯拉电动车目前的续航也仅能达到400公里,这和内燃机汽车500-600公里的续航里程有着不小的差距。
这一切归结起来都是锂电池的问题:能量密度不足,稳定性不够,成本太高。
现如今的四大主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没有一个可以兼顾解决这三个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研究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国家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促进关键的原始创新,解决瓶颈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以便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而秉承着既然暂时治不了本,那就先治标的原则,有一项技术在默默地崛起,对,就是快充技术。
见招拆招“快充”走红
“快充”,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充电。这项技术的出现是十分有必要的。未来电池发展方向是提升密度还是缩短充电时间,谁都说不准。
在手机界,快充技术的出现已经有一年半载。去年的这时,OPPO在Find 7上成功运用了独家研发的VOOC闪充技术:3000mAh的电池能在30分钟内充满75%的电量;然后,高通发布了Quick Charge 2.0快充技术,其充电速度是标准充电器的175%,可以在30分钟之内充满60%的电量;最近,联发科也不甘其后地发布了Pump Express Plus快充技术,根据酷比手机给出的充电实验数据是,充5分钟通话2小时,30分钟可彪到75%以上。
这些看上去是不是很神奇呢?短时间内就能解决你的“续航焦虑”,但是其高电压的充电方式会不会对手机电池造成伤害呢?不,这个倒是不用担心,具体的充电原理我们日后再讲。
而在电动汽车领域,今年5月15日,微宏基于快速充电技术的全新THINPACK电池在浙江湖州发布,该电池具备10-15分钟快速充电(4C)的能力。电池的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使用寿命达到600000公里。吴扬称,电动汽车想要发展必须要做到10-15分钟快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出行的机动性、才能满足商用电动巴士出租等不间断运营、才能保证充电站投资人的商业可行性。
虽然充电时间是可以缩短,但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实验室的电池暂时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瓶颈仅靠资金和研究是暂时没办法解决的,我们还是期待科技的厚积薄发吧。
市场制度混乱不利于进步
陈清泉院士曾表示,目前中国在下一代电池研发上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此轮竞赛的关键是掌握先进材料、电池体系、电池及系统设计制造的核心知识产权。如果没有合理的布局,扎实系统的基础研究,难以想象我国能仅靠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今后的电池产业占据优势地位。
他还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研究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国家组织优势力量,集中攻关,促进关键的原始创新,解决瓶颈技术,获得知识产权,以便处于优势竞争地位。”
而财政部曾发通知描述过我国的锂电池市场。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锂离子电池相关生产企业已近32000家,但大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较低,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生产规模较低,主要占领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市场,而一些高端材料、关键制造设备和笔记本、高性能动力电池市场主要被少数锂离子电池生产强国所占有,产业“散、小、乱”趋势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开始出现。而这个局面恰恰是前面提及的准入条件政策出台的原因。
结合我国锂离子电池发展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业内建议从四个方面推动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创新投入,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二是强化行业管理,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三是坚持从严控制,加强事前、事后管理;四是创新方式方法,培育多元化商业模式。
小结:电池技术的停滞不前是国际性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这个大问题的解决。但是它在制约了部分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另一部分产业的兴盛。当然,我们还是期待它能早日获得突破,这对于各方面的发展都将带来颠覆性的革新,也是当前许多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