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受到沪、宁、杭经济三角的辐射,江苏省宜兴市的经济得以持续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一、两年,国家火炬计划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的建立、发展,使得非金属材料产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带动宜兴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为此记者采访了宜兴市科技局局长、国家火炬计划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史久雄。史久雄指出,宜兴市不搞“天女散花”式的粗放型组织管理方式,而是围绕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新材料尤其是非金属材料产业,走自己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依仗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史久雄介绍说,江苏宜兴陶瓷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素以“陶都”享誉海内外,宜兴市充分利用资源及品牌优势发展陶瓷行业,形成了以陶瓷耐火材料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和以实现特定功能为目的的复合材料的特色产业。
同时,宜兴市也素有“教授之乡”的美称。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宜兴市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自主创新、特别是成果转化能力,为建设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内的骨干企业和有关企业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北京钢铁研究院等10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生产规模、工业技术、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人才集聚、职工队伍素质等方面,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基础,有广泛的技术积淀。
而完善的政策体系,体现了宜兴市委、市政府对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宜兴市委、市政府高举“科教兴市”旗帜,每年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03年3月份出台的《宜兴市关于加快建设和发展国家火炬计划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集成了宜兴前几年出台实施并行之有效的有关科技扶持政策的全部内容,既有对基地项目的研发、立项、产业化全过程给予的资金、政策扶持,又有对引进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转让成果、中介服务等环节给予的政策优惠。
基地凸显特点带动产业发展
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自建成以来,呈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基地的不断发展,非金属材料产业迅速崛起,史久雄表示,基地发展凸显了“快”、“大”、“多”、“强”几个特点。
所谓“快”,就是发展速度快。据统计局报告,2003年非金属材料产业的产值201亿,比去年同期增30%以上。预计今年将超过250亿。
所谓“大”,就是规模企业增多,出现高新技术规模化,规模企业高新化的趋势。非金属材料产业中,5000万元销售以上的企业达50多家,实现销售30多亿元;13家基地骨干企业和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22亿元。三木化工、天音化工、南方耐材、凯凯橡塑、双盾成套等企业在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所谓“多”,就是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多。在非金属材料领域,今年新增5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列入国家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5项,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3项。承担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省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22项,获准省高新技术产品20项,申请专利78件。
所谓“强”,就是研发能力增强,为做强企业打下了基础。基地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构筑企业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基地建设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新型陶瓷材料、橡塑材料、精细化工、特种油剂、优特钢用耐火辅助材料、电缆料、涂料用树脂、高分子复合材料等8个省和市级工程中心。随着工程中心建设的启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功能逐渐得到发挥,为做强企业奠定基础。并且许多基地企业开始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非金属材料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史久雄表示,非金属材料产业将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末基地非金属材料产业销售额要达242亿元,非金属材料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同时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20项;主要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末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总体水平居国内同行领先水平;承担国家863、省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攻关计划项目10项;培育非金属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12家,形成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8家;培育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5家。
他说:“我们要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和人才资源的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专利和标准的高产区、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区。”
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做大做强基地,拉动经济更快速发展,宜兴市市长吴峰枫也提出了五点措施:第一,切实加强基地的组织领导,确保实现基地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第四,鼓励产学研联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五,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快培育和造就适应基地发展需要的高科技产业人才队伍。(访宜兴市科技局局长 史久雄)
依仗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史久雄介绍说,江苏宜兴陶瓷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素以“陶都”享誉海内外,宜兴市充分利用资源及品牌优势发展陶瓷行业,形成了以陶瓷耐火材料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化工新材料和以实现特定功能为目的的复合材料的特色产业。
同时,宜兴市也素有“教授之乡”的美称。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宜兴市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自主创新、特别是成果转化能力,为建设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内的骨干企业和有关企业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北京钢铁研究院等10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生产规模、工业技术、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人才集聚、职工队伍素质等方面,积累了较为深厚的基础,有广泛的技术积淀。
而完善的政策体系,体现了宜兴市委、市政府对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宜兴市委、市政府高举“科教兴市”旗帜,每年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03年3月份出台的《宜兴市关于加快建设和发展国家火炬计划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集成了宜兴前几年出台实施并行之有效的有关科技扶持政策的全部内容,既有对基地项目的研发、立项、产业化全过程给予的资金、政策扶持,又有对引进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转让成果、中介服务等环节给予的政策优惠。
基地凸显特点带动产业发展
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自建成以来,呈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基地的不断发展,非金属材料产业迅速崛起,史久雄表示,基地发展凸显了“快”、“大”、“多”、“强”几个特点。
所谓“快”,就是发展速度快。据统计局报告,2003年非金属材料产业的产值201亿,比去年同期增30%以上。预计今年将超过250亿。
所谓“大”,就是规模企业增多,出现高新技术规模化,规模企业高新化的趋势。非金属材料产业中,5000万元销售以上的企业达50多家,实现销售30多亿元;13家基地骨干企业和非金属材料领域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22亿元。三木化工、天音化工、南方耐材、凯凯橡塑、双盾成套等企业在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所谓“多”,就是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多。在非金属材料领域,今年新增5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列入国家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项,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5项,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3项。承担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项,省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22项,获准省高新技术产品20项,申请专利78件。
所谓“强”,就是研发能力增强,为做强企业打下了基础。基地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构筑企业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基地建设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新型陶瓷材料、橡塑材料、精细化工、特种油剂、优特钢用耐火辅助材料、电缆料、涂料用树脂、高分子复合材料等8个省和市级工程中心。随着工程中心建设的启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功能逐渐得到发挥,为做强企业奠定基础。并且许多基地企业开始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非金属材料产业拉动经济发展
史久雄表示,非金属材料产业将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末基地非金属材料产业销售额要达242亿元,非金属材料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同时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20项;主要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末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总体水平居国内同行领先水平;承担国家863、省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攻关计划项目10项;培育非金属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12家,形成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8家;培育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试基地5家。
他说:“我们要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和人才资源的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专利和标准的高产区、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区。”
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做大做强基地,拉动经济更快速发展,宜兴市市长吴峰枫也提出了五点措施:第一,切实加强基地的组织领导,确保实现基地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第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第四,鼓励产学研联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五,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快培育和造就适应基地发展需要的高科技产业人才队伍。(访宜兴市科技局局长 史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