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力输送研究的发展


来源:www.188betkr.com

标签 气力输送
一、国外的发展

气力输送技术己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10 年Ued hu 一rst 就提出了邮件气力输送方案,1824年Vallanse 最先建立了气力输送实验装置。1853年欧洲出现第一个气力输送装置, 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限制, 气力输送技术在较长的时间内没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只局限于某些大码头上的装卸。1924 年Gaster staedt 研究过气固悬浮体管内流动。但是许多经验和研究成果分布在各个部门, 交流不多。有意识的总结归纳所遇到的各种现象, 用气固两相流的统一观点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则是1940年后才开始。两相流(two 一p haseflow ) 的名词在1949年才见诸文献。五十年代以后论文数量显著增加, 内容包括两项流边界层、流态化技术、激波在两相流混合介质中的传播、空化理论、喷管理论等。1956 年Engebo 研究了颗粒群阻力系数试验公式。1961 年Streeter主编的流体力学手册有专门的一节介绍两相流。六十年代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探索描述两相流运动的基本方程。早期的工作有Marble 、Murray、panton 等。

20 世纪60 年代, 英国Brad ford 大学的Drwillialn S 建立了粉粒技术研究院; 并创刊了Powder Technology 杂志。Cambridge 大学的JF. David son 和D. Harrison 1971 年出版了Fluid iz ation .Klinzing 在粉体的物性以及气力输送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Tsuji, Y 在气力输送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Zenz 就气一固流动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提出了单颗粒在水平管线上的沉积速度的关联式, 前苏联学者克列因、高尔得什琴、李克洛夫斯基等对谷物、水泥等材料以弹性力学理论和实验结果为基础, 进行了散粒体结构力学的基本问题研究, 包括散粒体的性质及其应力状态等问题的研究。井尹固赫、俊腾获得了在水平输送线上固体和气体的速度分布, Wen 对水平中曳力和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 提出了气固存在滑动。

1970 年, 日本学者久保辉一郎、水渡英二, 对粉体的力学特性和运动理论进行了研究。1985 年,近尺正敏、金棒孝文针对颗粒间作用力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上憧具贞用流体力学和固体摩擦理论的方法, 建立管道颗粒流动的运动模型, 试图得到一种解析解, 建立了许多不合理的假设, 分析了可利用的理论速度, 但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其方法不适用于非均匀悬浮流管流。研究流场中单颗粒或有着相互作用的多颗粒运动, 以及考察含有颗粒的流场本身可用来推测流场中有关的流动信息, 如探讨作用在颗粒上的合力和通过对流场平均得到的流变性质等,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有1965 年Einstein的有效粘性理论, 1975 年Tchen 提出的关于小颗粒在均匀紊流中运动受力和扩散的理论。颗粒流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方面Savage、Lun 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论述。

Von Karman 学院的Louren Co 等人所进行的气固两相紊流运动模型的研究有独特的地方。将固相与稀薄气体分子运动相比拟, 用方程描述, 而气相用连续介质模型描述。对稀相管道紊动两相流,所应用的运动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能够很好符合。两相流的运动模型和连续介质模型分别从微观和宏观描述两相流动。

二、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散料及气力输送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80 年代, 在中科院化冶所郭慕孙院士的倡议下,我国成立了“ 中国颗粒学会” 。中科院化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运学院、山东建材学院等单位在散料颗粒学及气力输送技术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978年,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说的李洪钟, 就垂直气力输送压强降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1980年, 华东化工学院的杨伦对脉冲气刀式栓流密相气力输送进行了研究。1987年, 樊建人,岑可法等在单元内颗粒源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脉动频谱随机轨道模型, 该模型采用湍流双方称模型求解气相湍流速度场, 并用随机的傅立叶级数来模拟气流的脉动速度, 但该模型需要给出三维空间中颗粒场的详细信息。1988年陈越南、杨晓清对SIMPLE方法作了推广, 提出了一种求解二维湍流稀相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方法。

1992年, 陆厚根和马魁用两个形状指数, 来表征粉煤灰颗粒形貌。1990年上海海运学院的余达银等对气力输送进行的优化设计, 1992年, 余洲生又对长距离水平输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1996年, 清华大学的魏飞、陈卫、金涌、俞芷青就气固并行系统中弥散颗粒混合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应用磷光颗粒示踪技术, 研究了气固并行系统中弥散颗粒的轴、径向混合行为, 给出了在实验条件下气固并流上并行系统弥散颗粒的轴、径向Peclet 数的关联式。

1996年, 北京科技大学的洪江、沈颐生等就低气速高混合比水平气力输送临界速度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1998年, 陈利东、沈颐生、仓大强又对浓相气力输送的流型及稳定性判定进行了实验研究, 提出了一种检测流型稳定性的方法。

1999年, 西北工大的魏进家等, 利用两相湍流KET 模型对90度弯管内气固两相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到了弯管内两相流动的一些规律。
推荐 1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