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是我国16个重要多金属成矿带核心区域和重要的钼、铅锌多金属矿产基地和国家首批47片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区之一。境内已发现矿产30余种、矿产地250余处,探明大型以上7处、中型13处、小型35处。其中,钼金属储量222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目前,全县共有采矿许可证183个、勘查许可证88个,矿证总面积达到1239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5%以上。栾川县紧紧围绕“工矿强县”发展战略,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力度。2004年,栾川县率先对三大钼矿区进行了资源整合,实现了三大矿区露天采矿、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重大突破,杜绝了大矿小开的混乱局面。2008年,对县域内
萤石资源整合,集中支持氟化工项目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10年对全县8个重点矿区继续深化整合,走出了一条以钼、铅锌资源开发为龙头,带动其他资源的相继发展的工矿强县之路。
未雨绸缪,先行构建资源整合大框架布局。2004年,栾川县率先对三道庄、南泥湖、上房沟三大钼矿区进行了钼资源的整合工作。对大矿区周围的20余个地采坑口全部关闭,将涉及的矿山企业全部实行改组兼并,成功实现了露天采矿的重大突破,由过去不足1万吨/日的采矿能力扩大到现在的11万吨/日的采选规模,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2008年~2009年,栾川县对35个零星分散的萤石资源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萤石采矿权缩减了35%。整合后的主体企业增大了对矿区生产勘探资金的投入,探明储量180余万吨,增加130万吨,增幅率达360%。
多措并举,扎实完成省重点整合区工作任务。从2010年3月份开始,栾川县对辖区内的183个采矿权、88个探矿权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并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论证,根据资源分布、矿权布局、矿种类型等情况,确定了省定重点整合的8个整合区块,共整合矿权39个。其中,整合采矿权28个、探矿权11个,制定了《栾川县省定重点非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方案》,及时上报。与此同时,召开矿业权人会议达10余次,讲解政策、统一思想、积极引导。建立了退出机制,提出了倒逼机制,兼顾市场规律和地质规律,采取有偿转让、作价入股、破产重组、到期注销等处置方式,因地制宜、公开公平、灵活多样。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对路,8个整合区块内的被整合对象提早全部与整合主体企业达成了整合协议,上报省厅和国土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或变更采矿权。全县采矿权总数缩减为155个,缩减率15%,探矿权数减少到77个,缩减率12%。
深化推进,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工作向纵深发展。2011年第二批省辖市整合工作,共确定整合区块13个,整合矿业权总数达52 个,其中整合采矿权36个、探矿权16个。目前,部分整合区块内的整合主体已经基本确定,正有序与区块内的被整合企业接洽谈判,预计2011年前半年基本完成。
未雨绸缪,先行构建资源整合大框架布局。2004年,栾川县率先对三道庄、南泥湖、上房沟三大钼矿区进行了钼资源的整合工作。对大矿区周围的20余个地采坑口全部关闭,将涉及的矿山企业全部实行改组兼并,成功实现了露天采矿的重大突破,由过去不足1万吨/日的采矿能力扩大到现在的11万吨/日的采选规模,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2008年~2009年,栾川县对35个零星分散的萤石资源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萤石采矿权缩减了35%。整合后的主体企业增大了对矿区生产勘探资金的投入,探明储量180余万吨,增加130万吨,增幅率达360%。
多措并举,扎实完成省重点整合区工作任务。从2010年3月份开始,栾川县对辖区内的183个采矿权、88个探矿权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并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论证,根据资源分布、矿权布局、矿种类型等情况,确定了省定重点整合的8个整合区块,共整合矿权39个。其中,整合采矿权28个、探矿权11个,制定了《栾川县省定重点非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合方案》,及时上报。与此同时,召开矿业权人会议达10余次,讲解政策、统一思想、积极引导。建立了退出机制,提出了倒逼机制,兼顾市场规律和地质规律,采取有偿转让、作价入股、破产重组、到期注销等处置方式,因地制宜、公开公平、灵活多样。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对路,8个整合区块内的被整合对象提早全部与整合主体企业达成了整合协议,上报省厅和国土资源部划定矿区范围或变更采矿权。全县采矿权总数缩减为155个,缩减率15%,探矿权数减少到77个,缩减率12%。
深化推进,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工作向纵深发展。2011年第二批省辖市整合工作,共确定整合区块13个,整合矿业权总数达52 个,其中整合采矿权36个、探矿权16个。目前,部分整合区块内的整合主体已经基本确定,正有序与区块内的被整合企业接洽谈判,预计2011年前半年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