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强解读中国粉煤灰污染问题


来源:财新网

标签 粉煤灰
——绿色和平组织称“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不足30%”,并非事实

  【背景】9月15日,绿色和平组织在北京发布调研报告,称“火力发电产生的粉煤灰排放,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的最大单一污染源,但这种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损害巨大的污染物却长期被忽视。”

  这份名为《煤炭的真实成本——2010中国粉煤灰调查报告》(下称《报告》)表示,电力企业经常夸大上报其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至60%,而实际上只有30%左右。绿色和平组织在《报告》中称,得出这一结果,所依据的是“对14家火电厂历时8个月的实地调查”,其中有8家火电厂属于“五大热力集团”。

  言外之意,即使并非小电厂的国家级电厂,问题都如此严重,那么分散于全国的小火电厂情况如何就不言而喻了。

  《报告》称,尽管中国有关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政策早已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也有不少,粉煤灰回收利用量也越来越大,但却远远跟不上粉煤灰产量的增长。

  该机构称,中国政府规定“到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但实际上“中国粉煤灰综合回收利用率在20%-40%之间,且超过30%的很少。”

  那么中国的粉煤灰利用率究竟是多少?是不是真如该国际环保NGO所称,综合利用率被严重高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邵强指出,中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现已基本达到了国家设定的阶段性目标,绿色和平组织上述《报告》所称“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不足30%”并非事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火力发电厂呈井喷式发展。火电厂遍地开花,意味着厂区附近往往“灰满为患”。这不但严重污染了环境,更威胁到周边居民的健康。

  邵强介绍,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燃煤粉锅炉排除的一种工业废渣,也是燃煤电厂排放的主要废弃物之一。粉煤灰具有钙化性能过强、活性成分高等特性,曾经长期难以实现综合利用。

  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性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及矿物资源的枯竭等问题,激发了对粉煤灰等固体工业废物的再利用研究,中国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也由此开启。对于粉煤灰的回收利用,中国既有严格的规范和监测,更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如今,技术的不断进步,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已从建筑业推广到了农业、水利、化工、造纸、新材料、军工、甚至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出路”不断拓宽,粉煤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废物”,反而成为重要副产品,为电厂带来稳定的额外收入。

  由于粉煤灰具有成本较低、产量稳定等优势,电厂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同时,回收出售粉煤灰,不但解决了工业废品存放与环境保护等问题,收入也有所增加。因此在火电厂周边经常有人“排队运送粉煤灰”,而非如《报告》所言“普遍乱堆乱弃,任其扩散”。

  中国是以煤碇为主要燃料的国家。据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201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披露,2010年预测原煤产量为31亿吨左右。中国煤炭产量中,70%的煤炭用于发电,由此产生的粉煤灰占燃煤总量的30%左右。预计2010年中国会产生粉煤灰7亿吨左右。

  如此庞大的粉煤灰年产量,对回收再利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绿色和平《报告》关于电厂粉煤灰利用率明显低于官方数据,邵强指出,从媒体引用的《报告》看,该组织并未明确定义其所指“利用率”。而目前国内统计的利用率,往往更强调“大宗利用率”。

  目前,中国粉煤灰的大宗利用率已达65%,这在全世界已属最高,美国只有50%左右。但是,这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其余的35%没有被合理利用,一般选择填埋处理。这使粉煤灰中的重金属物质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甚至导致元素不均衡以及土壤板结和硬化。

  据发改委环资司公开数据,2008年,中国粉煤灰平均综合利用率达67%,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严重。到2015年,仅山西省粉煤灰年排放量就将达5300万吨,再加上历史堆存的各种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压力进一步加大。

  邵强强调,目前中国已对以粉煤灰、煤矸石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减征所得税,并免征增值税,这调动了企业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积极性。今后,中国应在继续保证较高的粉煤灰大宗利用率的同时,逐步强化对小规模电厂等回收利用粉煤灰技术的探索开发,并加强监管,这是创造“绿色GDP”的有效路径。(财新记者 刘志洁 采写) 
推荐 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www.188betkr.com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www.188betkr.com "。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