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氟化工产品的需求年增长率达12%以上,具备一定水平和规模的中国氟化工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也为我国打破氟化工的国际垄断带来了契机。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浙江院,以1000万吨的地质储量,为打破我国氟化工发展的资源瓶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氟化工国际垄断严重 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王炳铨,我国化工地质专家,尽管早已退休,但为了我国化工地质事业的发展,现仍在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承担着繁重的业务指导工作。对于氟化工的国内外形势,他用三个“高” 向记者作了简要介绍:
一是高成长性。氟化工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具有产业门类广和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以其耐化学品、耐低高温、耐老化、低摩擦、绝缘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军工、化工、机械等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应用领域进一步从传统行业向电子、能源、环保、信息、生物医药等新领域渗透。
二是高垄断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国际氟化工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杜邦公司、日本大金公司等七家跨国公司占据世界氟材料产量的80%和其他氟化学品生产的70%,基本上垄断了世界氟化工行业。
三是高增长性。从产量看,国际氟化工产品近年来保持了平均3.5%的增长速度;从需求看,我国氟化工保持了高于GDP增速的态势,年增长率达到12%以上。
王炳铨强调,打破氟化工领域的国际垄断,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他说,近年来,以“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价”为特征,国际性的专门针对中国的价格围剿从未间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氟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日臻成熟,装置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级逐步增多,具备了一定的冲击、打破国际垄断的能力,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增长,为我们的反垄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他指出,由于以前盲目出口,造成我国 萤石矿后备资源不足,使我国氟化工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瓶颈的制约,这一状况在占有全国氟化工产业半壁江山的浙江表现得尤为突出。尽快找出萤石矿,成为摆在化工地质队伍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打破国际垄断,萤石资源约束矛盾凸现
中化浙江院有关专家介绍说,从浙江氟化工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来看,浙江的氟化工产业担当着打破国际垄断的重任。
从规模看,氟化工产值占浙江省化工业生产总值的17%,占全国氟化工总产值近50%。目前,浙江氟化工行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有50家,氟化工产值80亿元,约占全国同行的42%。从产品生产看,全省实现了多个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产品居全国绝对优势,且已形成规模化装置。
从发展水平看,目前,浙江氟化工行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生产和科研上形成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浙江具备冲击、打破国际垄断的基础。在进入到新世纪后,浙江省就制定了《浙江省氟化工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争取到‘十五’期末,氟化工总产值年均增长20%;15%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重点骨干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巨化集团公司的氟化工规模进入世界氟化工八强之列”等一系列目标。
这位专家说,浙江的冲击能力遭遇的是资源瓶颈。萤石是氟化工的主要原料,但由于此前无节制地开采和大量出口,使曾经的“萤石资源大省”浙江面临着萤石资源枯竭的严峻局面。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22座萤石矿在2000年前已有10座因资源枯竭而闭坑,2001~2010年又将关闭8座,留下的4座矿井工业储备量仅235.7万吨,远景储量仅481.21万吨,采矿总能力16.5万吨/年,选出的精矿粉无法满足省氟化工生产需求。
突破资源瓶颈,中央地方联手支持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局长韩豫川说,在得知浙江院研究历史资料,认为常山新类型萤石矿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后,总局积极支持浙江院开展立项论证及勘查,并将这一项目作为化工地质系统最重要的找矿专项之一,在事业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仅在预查、普查阶段就投入718.5万元。
为尽快让这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2007年,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再次挤出资金810万元,对勘查区内9平方公里矿区进行详查,获得萤石资源量近1000万吨。
韩豫川说,按浙江目前氟化工生产规模计算,这一矿区的资源将满足全省氟化工20年左右的需求。如对其外围再进行勘查,这一储量将进一步提高,对氟化工产业的资源保障年限也将进一步延长。
化工浙江院有关领导介绍说,为了促进国家氟化工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对萤石矿勘查给予了大力支持。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不仅积极支持化工浙江院开展常山萤石矿的勘查,在矿业权获取、维护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动用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为化工浙江院营造了良好的勘查环境。
在采访中,化工浙江院一领导对记者动情地说,从发现找矿线索到最终提交地质报告,化工浙江院职工的奉献与付出长达十多年。1997年,化工浙江院在浙西衢县、常山一带开展萤石矿重点地质普查,通过重新分析有关地质资料、走访借鉴和实地踏勘,在常山新昌、东鲁等地发现了萤石矿线索,且萤石矿类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矿石。但此时正值我国地质工作低谷期,国家投入锐减、地勘单位自我生存异常困难,在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干部职工特别是技术人员从理论研究入手,一直不放弃对这一新类型找矿线索的关注。到2002年我国矿业形势出现好转迹象时,化工浙江院干部职工立即将这一关注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对这一找矿线索的系统勘查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常山萤石矿区的地质预查、普查、详查,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矿完整地端了出来。
常山萤石矿可能改变我国萤石资源的分布格局
常山萤石矿发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可能改变我国萤石资源的分布格局。化工地质专家王炳铨说,这一成果开阔了我国萤石矿的找矿思路,也为我国氟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找矿靶区。
据他介绍,此前,有人将我国萤石资源分布格局概括成全国萤石看浙江、浙江萤石看武义。但经过几十年开发后,武义县几大萤石矿相继进入资源枯竭期,寻找新的资源接替区已迫在眉睫。但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浙江,进一步寻找传统充填型萤石矿的空间,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常山萤石矿则不同,它完全有别于传统充填型萤石矿,交代型层状似层状萤石矿在浙江是首次发现,使我国的萤石矿找矿理论有了新的突破。按照这一新理论,已在浙西地区乃至浙、皖、赣交界地区,发现了类似的萤石矿或找矿线索。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我国萤石矿的找矿空间,为我国氟化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后备基地。(作者:于德福)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浙江院,以1000万吨的地质储量,为打破我国氟化工发展的资源瓶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氟化工国际垄断严重 国内需求快速增长
王炳铨,我国化工地质专家,尽管早已退休,但为了我国化工地质事业的发展,现仍在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承担着繁重的业务指导工作。对于氟化工的国内外形势,他用三个“高” 向记者作了简要介绍:
一是高成长性。氟化工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具有产业门类广和产业关联度大的特点,以其耐化学品、耐低高温、耐老化、低摩擦、绝缘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军工、化工、机械等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应用领域进一步从传统行业向电子、能源、环保、信息、生物医药等新领域渗透。
二是高垄断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国际氟化工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杜邦公司、日本大金公司等七家跨国公司占据世界氟材料产量的80%和其他氟化学品生产的70%,基本上垄断了世界氟化工行业。
三是高增长性。从产量看,国际氟化工产品近年来保持了平均3.5%的增长速度;从需求看,我国氟化工保持了高于GDP增速的态势,年增长率达到12%以上。
王炳铨强调,打破氟化工领域的国际垄断,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他说,近年来,以“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价”为特征,国际性的专门针对中国的价格围剿从未间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氟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日臻成熟,装置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级逐步增多,具备了一定的冲击、打破国际垄断的能力,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增长,为我们的反垄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他指出,由于以前盲目出口,造成我国 萤石矿后备资源不足,使我国氟化工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瓶颈的制约,这一状况在占有全国氟化工产业半壁江山的浙江表现得尤为突出。尽快找出萤石矿,成为摆在化工地质队伍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打破国际垄断,萤石资源约束矛盾凸现
中化浙江院有关专家介绍说,从浙江氟化工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来看,浙江的氟化工产业担当着打破国际垄断的重任。
从规模看,氟化工产值占浙江省化工业生产总值的17%,占全国氟化工总产值近50%。目前,浙江氟化工行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有50家,氟化工产值80亿元,约占全国同行的42%。从产品生产看,全省实现了多个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部分产品居全国绝对优势,且已形成规模化装置。
从发展水平看,目前,浙江氟化工行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生产和科研上形成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浙江具备冲击、打破国际垄断的基础。在进入到新世纪后,浙江省就制定了《浙江省氟化工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争取到‘十五’期末,氟化工总产值年均增长20%;15%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重点骨干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巨化集团公司的氟化工规模进入世界氟化工八强之列”等一系列目标。
这位专家说,浙江的冲击能力遭遇的是资源瓶颈。萤石是氟化工的主要原料,但由于此前无节制地开采和大量出口,使曾经的“萤石资源大省”浙江面临着萤石资源枯竭的严峻局面。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22座萤石矿在2000年前已有10座因资源枯竭而闭坑,2001~2010年又将关闭8座,留下的4座矿井工业储备量仅235.7万吨,远景储量仅481.21万吨,采矿总能力16.5万吨/年,选出的精矿粉无法满足省氟化工生产需求。
突破资源瓶颈,中央地方联手支持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局长韩豫川说,在得知浙江院研究历史资料,认为常山新类型萤石矿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后,总局积极支持浙江院开展立项论证及勘查,并将这一项目作为化工地质系统最重要的找矿专项之一,在事业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仅在预查、普查阶段就投入718.5万元。
为尽快让这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2007年,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再次挤出资金810万元,对勘查区内9平方公里矿区进行详查,获得萤石资源量近1000万吨。
韩豫川说,按浙江目前氟化工生产规模计算,这一矿区的资源将满足全省氟化工20年左右的需求。如对其外围再进行勘查,这一储量将进一步提高,对氟化工产业的资源保障年限也将进一步延长。
化工浙江院有关领导介绍说,为了促进国家氟化工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对萤石矿勘查给予了大力支持。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不仅积极支持化工浙江院开展常山萤石矿的勘查,在矿业权获取、维护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动用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为化工浙江院营造了良好的勘查环境。
在采访中,化工浙江院一领导对记者动情地说,从发现找矿线索到最终提交地质报告,化工浙江院职工的奉献与付出长达十多年。1997年,化工浙江院在浙西衢县、常山一带开展萤石矿重点地质普查,通过重新分析有关地质资料、走访借鉴和实地踏勘,在常山新昌、东鲁等地发现了萤石矿线索,且萤石矿类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矿石。但此时正值我国地质工作低谷期,国家投入锐减、地勘单位自我生存异常困难,在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干部职工特别是技术人员从理论研究入手,一直不放弃对这一新类型找矿线索的关注。到2002年我国矿业形势出现好转迹象时,化工浙江院干部职工立即将这一关注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对这一找矿线索的系统勘查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常山萤石矿区的地质预查、普查、详查,将一个千万吨级的大矿完整地端了出来。
常山萤石矿可能改变我国萤石资源的分布格局
常山萤石矿发现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可能改变我国萤石资源的分布格局。化工地质专家王炳铨说,这一成果开阔了我国萤石矿的找矿思路,也为我国氟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找矿靶区。
据他介绍,此前,有人将我国萤石资源分布格局概括成全国萤石看浙江、浙江萤石看武义。但经过几十年开发后,武义县几大萤石矿相继进入资源枯竭期,寻找新的资源接替区已迫在眉睫。但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浙江,进一步寻找传统充填型萤石矿的空间,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常山萤石矿则不同,它完全有别于传统充填型萤石矿,交代型层状似层状萤石矿在浙江是首次发现,使我国的萤石矿找矿理论有了新的突破。按照这一新理论,已在浙西地区乃至浙、皖、赣交界地区,发现了类似的萤石矿或找矿线索。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我国萤石矿的找矿空间,为我国氟化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后备基地。(作者:于德福)